对获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一直情有独钟,如:《平凡的世界》、《钟鼓楼》、《穆斯林的葬礼》以及《人世间》等等,很多获奖作品都堪称经典。最近又读了一部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同样没有失望。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额尔古纳河是一条两国临界的河流,鄂温克语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作者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向我们描述了鄂温克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人文伦理、宗教文化、自然环境和历史变迁。
书中的鄂温克族人生活在原始森林里,依赖自然,崇尚自然。这种生活方式让他们对自我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他们知道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然而,当社会发展,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涌入时,他们面临的选择变得多了,反而可能感到迷茫和困惑。
整部小说,都是以讲述者的口吻在一天之内的回忆,所以书的章节也分成了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这既是主人公回忆的时间脉络,也是代表着主人公生命乃至鄂温克民族生命的阶段。刚开始阅读时,会觉得人物复杂,节奏缓慢,似乎平淡无奇,甚至会有点让人读不下去,但随着阅读的持续,你就会被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高山森林之中,与书中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同呼吸共命运。
《额尔古纳河右岸》写的是生死,实际却是告诉我们:人应该如何去好好活着。无常,看似偶然,却是人生的必然。接纳无常,而后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灵魂的自由。董宇辉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曾经于我人生最焦灼、最迷茫、最痛苦、最黑暗的时候将我灵魂托起,让我在北京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能够得以喘息,让我的灵魂飘向远方。远方的山和水,虽未曾见过,但那时它们抵达了我的灵魂。”
在这个生机勃发的春天,在和煦温暖的春风中读到的这个故事,不知不觉中似乎已将心底积聚的一些困惑和伤痛不治而愈。正如书中所言:“我发现春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春色无限好,阅读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