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奶蜜盐》22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为什么,“懂事”“听话”成为“好孩子”的标配。成人在夸奖孩子的时候,“懂事”“听话”也是频率使用非常高的词汇。“懂事”和“听话”意味着什么呢?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孩子,他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和思考,一旦他成为成人眼中“懂事”和“听话”的孩子后,他会失去多少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些真实的感受、想法和行为呢?为了成为他人眼中的“好孩子”,一个孩子要承担多少外界评判标准带来的压力和负担呢?
我自己就是一个一直很“懂事”和“听话”的孩子,但是我的内心深处却又时时涌动着强烈的“叛逆”心理,我现在都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我理想的人生具体是什么样子?“懂事”和“听话”时间久了,我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哪些是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在潜意识中产生的想法了。
作为妈妈,我也曾经希望过自己的孩子是“懂事”和“听话”的,如果不是因为一直在读书。学习和思考,我现在也意识不到自己在“催熟”孩子,现在我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完全做他自己,但这也不是我的一个想法就能改变的事实。他已经什么样与我过去对待他的方式有关,我只能从现在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想法,不要带着自己的评判干涉他的行为和生活。作为一个妈妈,我需要加油,也需要从自己做起,活好自己,那才是我的责任。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小时候就特别操心家里的生活问题,甚至是很多她那个年龄无力达成的事情,她也要费心去做。她给我讲过一个小时候的插曲。一次,她拿一个小篮子要去地里偷东西给家人吃,家长不让她去。她特别生气,把篮子扔到地上说,“你们饿死可不要怪我。”当时我只是觉得有趣,听她说完我们还一起笑了很久。现在我知道她就是因为过于“懂事”而主动用她小小的肩膀扛起家庭生计责任的心思才让她做出那样的行为。而这样“懂事”的我们是被称赞的,是被表扬的,是被欣赏,只要我们的行为在家长认为合理的范围内。
最近听到一个概念“阳光型抑郁”,说的是那种外表看起来特别阳光、积极、乐观的人,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是非常痛苦、难受和空虚的,这样的人更难以治愈和恢复。听到这个说法后,莫名地感到心痛。那些我们看起来“懂事”“乖巧”的孩子是要付出牺牲自己、迎合他人的代价的,他们的痛被隐藏了,被压抑了。如果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消化和对待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那么他一个人是如何度过那些漫无天日的暗暗黑夜的呢?
与其这样,我们多么希望我们的孩子宁愿是不“懂事”的,是不“听话”的,是不“乖巧”的,只要他们是身心合一的,生活得痛快淋漓的,是真实走在自己想要走的路上,只要他们不做违法的事情,不管他们成功与否,简单平凡也好,庸庸碌碌也好,健康快乐才是真的好啊!我们为人父母的,难道不希望那样吗?
文质老师说“每个生命都自有它的成长规律,一个人长得太快,也就意味着他老得更快,更容易失去生命的弹性跟热情。”(《奶蜜盐》87页)
尊重不同生命的成长规律,快慢由自己做主,我们不要着急,也不要“催熟”,就让他们按照自然规律生长好了,相信生命本身的不同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