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质生产力”作为两会热词,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引发热议,“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在于“新”,而创新驱动、创新发展关键靠“人”,作为各级组织部门,要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髓要义,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人才力量。
首先,要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面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当代先进生产力,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发展,适时培养引进产业需要的人才。聚焦“科技领军人才”的同时,更要重视引育青年科技人才、高校毕业生等生力军,可以通过搭建校企地协作平台,对接企业需求,打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私人订制”所需人才。也要聚焦产业布局,瞄准产业优势和发展方向,着重在补链固链强链上发力,梯队建设梯次培养,持续推动人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动区域融合发展。
其次,要不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立足地方发展实际,全面梳理人才改革措施和优惠政策,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迭代优化人才政策,激活人才发展热情。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汇聚不同资源,推动“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以顾问指导、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方式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同向发力,更好发挥创新人才集聚效应。要落地落实落细各项配套政策,解决人才住房、医疗等“关键小事”,逐步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观念,营造近悦远来的“拴心留才”环境,推动从工程引才、政策引才向综合环境聚才用才转变。
最后,要用好用活考核“指挥棒”。营造“赛”的氛围、拉高“比”的标杆、提升“考”的质效,科学的考核指标,是推动人才工作高效开展的风向标,要把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考核重点,完善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环境优化等考核指标,合理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既有常规、也有特色,既重显绩、也重潜绩,以多样化考核标尺考量人才工作业绩,完善人才工作跟踪问效长效机制,及时兑现考核奖惩,合理运用考核结果,通过考核,真正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对于抓人才工作的热情,转化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