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三.八节’,本来应该是一个欢天喜地的日子。
清早起来,大叔偶感不适,迟疑许久,最终决定驱车赴诊。在医院经历了候诊、心电图检查、验血、X光透视等步骤,约四个小时以后,值班医生兴高采烈地通知大叔:“一切正常!”。
什么狗屁大夫,他如此这么一说,弄得好像大叔来无理取闹似的!
打电话给家里报平安,岳母说刚刚的强风把我家后院碗口大的树给刮倒了,压在露台上了,幸好没有造成什么损失。
大叔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倒霉事儿”都赶在一块儿了呢?!
那究竟什么是“倒霉”呢,顺便给各位看官解释一下。
倒霉本叫做倒楣,“倒楣”一词本是浙江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不好。
此语产生的时间算来不长,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候,由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地限制了广大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不容易的。为了求个吉利,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考中了,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作“倒楣”。
后来,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直到现在。值得一提的是,在运用这个词语过程中,由于倒霉和倒楣是谐音,而且,“霉”字亦有坏运气的意思,久而久之,便发展成了“倒霉”。
天津人最爱说的一句口头语就是“介‘倒霉’孩子!”, 威胁别人时,一张嘴:“要‘倒霉’,你信吗?”,天津老太太最爱说:“倒了血霉啦!”。
另外,即便是遇到多么不顺的事情,一个大老爷们儿,也千万不要随便跟人说:“我倒霉啦”,不信,您就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