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有三部分。一、读007精品课有感;二、6月7号007作业雨文章部分引用;三、对第二条反向求证,再修改。
【读007精品课有感】
昨天在007《不出局》首期精品写作课上看到了它:怎么才能让线性交付生动有趣,勾住别人听你讲呢?只要做到一点就够了。这一点就是落差。我们都知道,水从高处往低处流,这个落差会形成一种势能,看上去很壮观。写文章也是一样,追求的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要有落差才好看。”007精品写作课,借水势---“落差、势能”的用意,在蔚为壮观、视觉的好看、兴趣的勾引上。
自己6月7号的007作业,写了“聊聊关于写作的那些事”,文中也提到“势能”一词,还于势能的形成作了相对进一步的思考。势能的成因是逐渐向上渗透,到达某一点后下落,于高处到低处距离大,形成落差,水流倾泻而下,对视觉形成冲击,蔚为壮观。壮观得益于落差,落差大形成壮观之势,落差小就无所谓壮观了。落差呢,来自于两点距离的大小,距离大落差就大,反之就小。从低处往上为高,低是高的参照点,高是相对于低比较后的位置评价,高多少是尺度的计量。高相对低,差距大、落差大,形成的势能就大,产生的效果就明显,散发的能量也多。如,一个高水平的人,降落到一个低水平的部落,就显得高大上,显示高水平,让人羡慕佩服。这是高与低对比的结果。如果把高手放到高手部落,高手成群,与同等水平相比,或向上对比,这种势能就不存在了,反而成了他人(高)的势能。如此,势能的形成是相对比较的效果,它于立体表现上更能冲击人的视觉。
可能是自己表达不清,战友点评时,未能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估计不是曲高和寡吧?
再来看小标题及原文:标题”技能提高的尺度,取决于势能的大小及前行速度的快慢。”
【原文】
“大家都知道,冰雹落在地里会砸坏庄稼,落在车上会砸个洞;瀑布从高山上落下,非但形式壮观,且动能很大,若冲在身上,人会受不了,若直接冲洗在石头上,其破坏力会很强。这种从高处落下来,因落差大,带来的能量和强度,我理解为势能。
但,请思考一下,这种因落差形成的势能是如何形成的呢?
水在地面上蒸发为气上升,受冷凝结为水为冰后,下落为冰雹;水,由低处缓慢渗透逐渐上升到顶(一个阶段)后,顺势而下,形成瀑布。势能,由此形成。
一个人技能提高的尺度,与此可有借鉴之处。说技能的提高或达到较高水平,是对比的结果,要么和自己低水平时对比,要么和不如自己水平的人对比,如此才显示、分别出水平高低,否则,大家都在同一水平上,并无高低之分。而水平差距,或提高的尺度,可比作势能的大小,你水平提高的高,势能就大,产生的能量或影响就大,对人的冲击也大。反之,亦然。
于写作技能而言,是可以借鉴水形成势能的方法和过程的:慢慢向上渗透,在某一点或某一处,形成势能。”
(以上为原文)
于水的势能这一点上,自认为思考深了一步,不但看表相,还要深入进去,逐渐深入,逐渐深入,再深入……做学问或思考,就得注意应用这个方法,否则如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写到此,要注意下半句用意:思学结合,不可偏颇。
结合007精品课偶遇及战友点评,应用吴军老师给出的考试复核时应用的方法(自己总结):逆向验证法,以结果为导向,追问出处路径(从何处来),于过程中验证并随,如此完成复核的目的。即反向推导,反向求证。
【反向求证】
将”技能提高的尺度,取决于势能的大小及前行速度的快慢“反向前半句为:势能的大小,决定提高的尺度。
先来明确大小,芝麻于核桃于苹果于西瓜于大象于动物园于城市于省份与国家于地球于太阳第于银河系于宇宙于宇宙外……何谓大小?尺度对比出大小,同样一个物件,与小的比是大,反之是小。尺度,即自身尺寸的度量,以数字标示。尺寸,有平面尺寸、立面尺寸、立体尺寸等不同,从势能的角度看大小,就是从立面尺寸作对比,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距离的高低形成对比或大或小,即高差。分析到这里,对句首表示的因果关系就有点怀疑了,“大小决定尺度”,不妥,大小是对比的结果,尺度是度量的标示。对比是有意的动态,至少取两个尺度对比,而尺度是静止的,可以是单个。二者并无直接联系,如果有,也是借用尺度,去对比形成大小,是借用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并不是说,有了尺度,就必须去对比。对比是有意的,可对比也可不对比,没有强制性也没有必然性,在于人的主动性或随机性。如果想看大小,就得借用至少两个尺度作对比,以此分辨。
于此分析看,原文表达就不对了,战友对此提出的疑问(最后关于势能和速度对写作的优势,显得有些论据不够充分)也就释然了。谢谢雷海波战友的提醒!谢谢你的真诚和热心,没有你的提醒,我还一直沉浸在自以为是里麻木着,洋洋得意的傻二着。
(虽然于战友点评后,于第二天重新更换了这一段落,但当看到007精品课也引用这个比喻时,就再度重新梳理了这个段落。)
如此,对以上“原文”修改练习一:
“提高前的有益动作:选择对比点”
看到别人的优秀文章并羡慕,是人之常情,这种心理是以自己较低水平对比他人较高水平产生的,说别人优秀也是水平高低对比的评价。反照自己,如果想取得提高或进步,就是在当前水平上提高并与当前对比,或与不如自己水平的人对比,有了参照,才知道有没提高,提高了多少。而提高的尺度也是对比后的评价,或高或低,或退步或止步。
看到这一点,就明白了评价提高的前提是,首先要找到对比点或参照点,明白和谁去对比。如果不确定参照点或时常变动参照点,提高就不容易被识别,自然也就产生不了提高的感觉,没有感觉就形不成反馈,没有反馈就形不成激励或鞭策,看不到好处的事情往往不能持续,于是,提高之路中断。
确定了对比点,也有助于稳定心态,让自己于平静中求进。如果把对比点定的低一点或定的不是那么高,定在舒适区以外不远的3km处,于昨天相比,进步一点。如此,可行性增加,能达到,也容易获得满足,让人高兴,形成反馈激励,如此循环不断……
对比点选了,接下来就是提高了,如何提高呢?
“学习水的渗透精神和技法”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的大脑,也习惯呆在舒适区,做喜欢做容易的事,抵制改变,不愿越雷池一步。但心有所往,也想写出优秀的篇章,总得做些改变吧?
写文章如溪水潺潺,时而流转,时而起伏,时而曲折,随时日增加亦如蜿蜒……但若想于一处提高,获得瀑布流下形成的壮观势能,则可学习借鉴瀑布攀升爬高的精神和技法:向上的精神,向上的姿态,渗透的技法和功夫。向上就不用说了,求高嘛。渗透,渗一点浸润一点湿透一点,渗一处浸润一处湿透一处,渗一片浸润一片湿透一片……直至无有不被浸润湿透,以湿透彼此联接彼此,向上传递攀升逐级韧性而上,升到高处。可谓风吹草动不惊心,不分昼夜攀高处。
以浸润湿透的专注精心和工匠的韧性雕琢打磨,于字句,于段落,于文章,饱和扎实,表心立意,拾阶而上,直到于一处积累丰满,最终下落成势,达到溅落有声,蔚为壮观的景致。攀升到了一定的高度,突兀有势,仰之弥高,即使不与他人相比,和以前的自己相比,高差和势能自然也就有了。
【沙发】
碎片拼图,在战友的写作课上也出现了。他说,将出现的思路以碎片的形式写下来,积少成多,用时轻松排列组合即可。这里还提到了排列组合这个世间普用的组成形式,因为万物莫不是排列组合的应用。思维碰撞时时有,前提是思维要活跃,如此以活跃碰撞活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