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广州的这一趟行程,除了部分需要处理的毕业事宜,我把大多数的时间用在了两件事上,一是阅读价值观与职业选择的书籍,二是整理了大学时光自己受益颇深的课程笔记。这篇文章要分享的是第一件事的收获与思考。我将从以下四方面内容进行分享,这四方面内容分别解答了:
一、思维的墙如何影响我们看待世界?
生活与经历会轻易让我们的思维形成一堵墙,这堵墙自动屏蔽了我们不愿看到、陌生的部分。我们需要坚持找寻新的外界刺激,提醒自己世界有更多客观内容需要我们去发现。
二、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之后,如何坚持、获得激情?
事实上,选择职业和真正从事某项职业需要不同的信念,前者也许独立的选择让你有一个自信的开端,而后者需要摆脱随心流的激情假设,用另一种思维去适应。
三、有趣的生活要怎样经营?
怎样过上有趣的生活:用金钱地位去获得别人所有的东西、别人曾到达的地方显然不是理想答案。
有趣的生活需要我们自然的好奇心、自主经营的兴趣、对未来的相信。
四、如何权衡价值观与功利世界?
我们的价值观自带偏好假设,这些假设是我们做出一个个的选择依据。做与不做之间的选择,功利世界会给我们外在的缘由,而我们的内心却有在外在之上创造缘由的能力,或者说权利。
这四部分内容中,第一部分跟下面三部分的直接关联性并不大,但作为一种贯穿我们生活工作的思维模式,与另外三部分一同分享未尝不可,就不做单独文章处理。
这四方面阐述,引用内容主要来自《你就要很独特》(书中较多西哲内容)、《理性动物》、《So good that they can't ignore you》、《拆掉思维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等书籍。(书籍版本已附链接)
以下长文,小标题有所更改,共勉:
一、心智模式带上思维的墙: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客观世界
《拆掉思维的墙》一书中,作者分享了以下观点:
1、星座本身是假的,但却可以变成真。
2、我们就是自己生命的巫师,我们给自己搭建了一个幻想的世界,然后在现实中让这个幻想慢慢实现。
现代人格科学理论主要贡献者汉斯·奥克森和英国著名占星学家杰夫·梅奥联手做了人格调查,关于星座性格决定论,他们的实验结果是:事实上,人们之所以认为星座准确是因为他们默认相信其中与自己相关部分的真实性,忽略了其中不相关部分。星座-性格的心智模式不仅让他们相信那就是星座性格的真实性,还促使他们依循这样性格来落实生活,最后成为星座描述的样子。
将不真实本源当做客观事实的心智模式形成了人们思维的墙。这种心智模式不仅适用于星座-性格领域,还适用于任何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想看到那一部分,我们的大脑自动过滤了我们不想看到、不熟悉的另一大部分。
我们思维中的墙,自动屏蔽了其他可能。在墙内,我们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处理我们看到世界,构建出我们所能、所愿看到的世界模样。
书中提到,在这个多变的世界,我们最大的危险不是外界的压力和竞争,而是我们内心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我们看到些什么、感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终成为怎样的自己。
当我们常年用不变的视角思考生活,就好像鱼生活在水中,混混沌沌,不知不觉,我们的思维可能已经铸造了一堵墙。
我们需要一个机会,让自己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是想象的那样,我们需要看到外部世界的差距,然后对外界世界慢慢察觉,最终可以替换固有的思维模式,挑选更客观的模式来应对。这个时候我们会从后知后觉转变为先知先觉,开始自我超越。
二、职业选择与发展
《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一书的作者纽波特认为,乔布斯的 Follow your passion 去选择工作,是一种不符合事实逻辑(先后顺序不当)的激情假设。乔布斯本人是在电脑生意上解决了个人温饱、进而获得可观财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如果没有良好的表现与市场回报,也许乔布斯最后会是一个很好的禅修院布道者,而不是极致的企业家。
在现实中,寻找激情而后工作的人,可能因为工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状况,被受挫、失望的任务打击。而创造激情、有工匠思维的人们会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能为世界带来什么,同时积极获得所需之物。
这本书的启发,我认为更多适用于工作时我们的个人态度和执行:工作时激情的获得是基于我们精进学习后的优秀表现。至于在此前、最开始进行工作方向确定时,《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的观点,给予我们更多自我确认的勇气:
1、在全新的时代,我们可以有着与众不同的才干,为什么我们不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成功故事?
2、从活生生的传奇故事中汲取属于自己的智慧,搭建一个有无穷可能的未来。像现实世界的理想主义者那样,慢慢改变世界。
如果你想做的职业不在世俗世界按部就班的规划线上,那么请记得:后悔没试过和后悔做砸了的影响完全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会让你愈加懦弱,后者可以让你更加智慧。
在人生的董事会上,你永远都是最大的股东。处理掉那些“或者他们都是对的呢、万一自己错了怎么办”的想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当你害怕作出的选择未必会有成功结果时,你应该开始去做、一步步解决,这个过程你会忘掉这份担心。在《拆掉思维的墙》一书亦提到:恐惧就像一个懦夫,但你触及他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同时,要记得,一旦你认真做出决定后,坚持,是唯一获得下一步自我认可的资本。
这个世界有很多种可能,也会有很多噪声。在你应该坚持的时间里,左顾右盼,患得患失,你不会获得专注认真才能赢得的回声。
你要知道卡梅隆2010年的作品《阿凡达》花了8年的时间,97年的作品《泰坦尼克号》有其94年《真实的谎言》、84年《终结者》、81年《食人鱼2:繁殖》这些你也许至今都没有看过的影片基础,还有你没有了解到的:卡梅隆制作时少有人支持的失意。
当然你也要知道不是所有坚持都像卡梅隆那样已经获得市场的一片认可:《大鱼海棠》这样付出12年心血的作品,在国内算是首次打破3D动漫无优作品的尴尬历史,还是会受到不少观众对故事情节的嗤之以鼻。
三、有趣生活的获得
包括占据我们一半活跃时光的职业生活,有趣生活的获得受益于:个人兴趣、好奇心、相信未来的可能。
有趣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关于“有趣”的描述是这样的:对比起愉悦,有趣是一种和不确定性相关度很高的情绪。有趣的生活,没有确定结果的——你为之沉潜,没有明确的回报,但是在某个时间会有意外的惊喜,这份惊喜来自内心或者是与外界的互动。
如果你留心观察生活,你会发现,有一部分人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和好奇心,他们对新鲜事物保持兴趣,哪怕未知结果,也会全情投入。这些投入会为这部分人带来心流时光的乐趣,也会成就他们为旁人艳羡的表现。
有另一部分人,有点遗憾地说,这部分人并不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之所以不感兴趣,不是因为真的不好奇,而是担心投入后,没有得到想要的确定结果。这部分担心结果的人,就像糟糕的读者,每次一开始就想看到最后一页的结局。
至于如何获得更多兴趣,就像《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提到的:兴趣与其说是一种天赋,不如说是一种基于个人管理获得的自我认同与技能。将自己的好奇心,通过自我管理,逐渐形成兴趣点。
除了保持好奇心、对个人兴趣的培养,还有一种对未来可能的态度:相信你未知的世界,有意料之外的可能,会让你对未来有趣生活充满期待。
来自《拆掉思维的墙》的建议:你现在能看到的世界可能只是100米开外的地方,但是更远的地方到底是怎样的,你根本不知道。你能听到很多传奇和故事,但是无法确切做计划。在你的视野范围之内,你需要精确的计划,在你听说的范围内,你需要大方向的规划,而在那些你连听都没听到的地方,你需要的是相信。
也就是说,短视之内有局限,我们应该相信未来有可以到达的力量。
除了相信未来可能,《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延伸出人们对事物的眼光:有一部分人可以欣赏事物,总能绕过对方的缺陷,看到真正美丽的部分。与之相反,有一群能力缺失的人,总能绕过事物优点看到它们的缺陷。
这让我想起在36Kr时,YL的分享:所有初创企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不足,这些不足是很容易看到的,但是不容易的是,我们要发现其中的亮点,因为那里有未来的可能。
当我们对未来持有相信的态度,在看待事物时拥有欣赏的眼光,在新生之物上找到其中亮点,请相信有趣的生活会顺道扑面而来。
四、关于价值观与理性世界
牛津哲学教授西蒙·布莱克在《你就要很独特》一书中,给我们的价值观做了如下定义:自我概念决定了个人的空洞,当你决定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你就确定了什么对你的生命有价值,什么是值得做的(弥补空洞),当很多事情都值得做的时候,你必须选出最值得的,这就是你的价值观。
上述价值观来自对内心感受的评价,没有客观世界计算的对错,只有真实与否。就像《理性动物》一书提到的:我们的整个生命,除了在少数的市场交易中扮演了理性经济人角色,我们在大多时候都不是,我们是遵从自己价值观偏好做出选择的“非理性”交易者。
之所以要在最后强调价值观,是因为价值观是我们所有决定最基层的支持:我们一直在基于自己的价值观,亲身践行自己的生活选择。我们对下一步生活的选择,更多由我们主观偏好主导,而不是能直接、简单用客观世界的金钱数字与高低等级来理性算计。如果我们的选择是基于后者,我们未来的生活状况,很可能像Ruth Chang在TED主题演讲《如何面对艰难抉择》中提到的:由外界原因,而不是内在偏好作出选择,最后会成为Drifter(漂流者)。
就像古典老师所言:航行者最终能走出去很远很远,穿过那些风暴,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而漂泊者则被梦想诅咒,一辈子胡乱漂泊在海上。
最后,引用习惯用数字与理性客观解读世界本源、但即将投入哲学学涯的WL宝宝的分享:我发现数字最后只是工具,人生一步步算计外在得失多少并没有什么意义。
——————————分割线提醒
当然,关于上述价值观,请记住:没有绝对的适用。无论是正要走出校园开始经营财富的自我,还是已经实现财富自由的个体,其实都要在价值观与现实世界中努力平衡。价值观偏好与数字功利价值之间,永远都存在灰色地带间的左右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