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性要注意两大心理事实,一个是人格的统一,另一个是追求优越感。
优越感与自卑感息息相关,没有自卑,也就没有超越当下、摆脱下游的动力,他们属于同一种心理现象的两方面。
不管在什么环境下,孩子和成人的内心都有追求优越感的冲动,而且种种冲动难以抑制。受本性影响,人类无法长期忍受被他人轻视,难以屈从内心的不安与自卑,这些负面感会让人萌生更高级德愿望,而追求优越感就是获得心理补偿,实现理想目标最直接的方式。
一个孩子小时候获得外部各方面的支持于帮助越多,就越容易将自己假象成类似上帝那样无所不能的人物。我们还发现,那些自认为非常脆弱的孩子,他们都有成为类似这中人物的想法,并深受这种想法控制。
一个过分追求优越感、渴望自我肯定的人,很容易嫉妒比他更优秀的竞争对手,甚至可能诅咒他的对手遭到厄运。如果这种欲望过于强烈,这可能诱发他们形成报复心理。
从孩子热衷的游戏、故事与历史人物中,我闷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们究竟在哪些方面肯定自己,以及他们究竟有多么肯定自己。
心理健康的孩子会将追求优越感的心态转化为向上的动力。他们会想办法成为老师喜欢的学生,注重干净整洁,遵守学校秩序,最终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学生。
一部分孩子心目中的首要目标,是想法设法超过别人,并以此为执念。太过于求胜会让孩子高度紧张,长时间持续,会增大压力,过渡专注于学业,一味追求成绩而逃避读书之外的一切问题。也可能会产生嫉妒心理。
对于过于追求优越的孩子,应该引导孩子学会有勇气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学会保持心理平衡。
我们需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勇于拼搏、坚韧不拔、自信自立的人,而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
学校的教育理念应当与时俱进,如果社会认为,一个理想的人应当独立、自控、引导,学校就应该调整教育理念,让培养出的人才合乎社会标准。
老师的教育如果立足于一个孩子的长处,并且给予适当的激励与信任,把这个孩子教育好就要容易得多。这相当于把孩子从一个丰收的果园带到了另一个丰收的果园。
一个足够称职的老师,会在孩子入学的第一天敏锐观察到很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