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块日常碎片--
在四季如夏的广州,高温即是常温,以至于空气稍稍降温,起了风,让我特别开心。好像生活中遇到了新的体验,身体的感受被刷新了。
当我迎面走向风,风跑向我,呼呼地,像个被禁足了很久的娃,异常舒畅。我心里也舒畅,因为想到了被窝。
虽然广州的冬天不算冷,但被窝不比北方的凉。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自家的窝里有熟悉的味道、温度,是最舒服的。
1.
最近我迷上了气味。
芳姐送了我一套身体乳和护手霜,还没用正装,我已经被赠品圈粉了。香香甜甜的樱花味,闻到时脑子里就会冒气粉红泡泡。
老实说,只有在看到可爱的,吃到和闻到甜的,我才会意识到自己是个女生。于是,我开始给粗糙的自己浸上这股味道,给生活添一些味,不知道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艳君给我定制了一瓶睡眠精油,第一次释放瓶子里的分子时,没有想象中那么舒服,嗅觉还觉得有些刺激。但是睡觉时候闻,倒也有些安稳的感觉。
最近入手了一套香薰,叫「日往月来」。我起床的时候就点燃「太阳」,下班回到宿舍召唤「月亮」,任气味在房间里弥漫,自以为举办了迎接太阳和月亮的仪式,能把日月的精华汇聚到身边。
还别说,这是个有点傻气但心理效用蛮强的仪式感。
我曾经不屑于依靠气味来愉悦情绪,觉得它像味增,一种调味料,终究是身外之物,辅助之物,我想追求那种「无恃于物」的自由之境。看书里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味,人为增加的气味会干扰社交,造成情绪的误判,所以我一直排斥它。
现在打脸了。我越来越明白为什么人类要发明那么多补给物了。有人说,寂寞的人逛商场都能把路人的表情看成一场戏剧。乍一看觉得挺搞笑的,可细思极恐。
只要心跳着,身体就在消耗,活在世上,就有损耗。内给不足,便向外求。自由的境界太难了。
2.
岁末,又到了考研季。之前我写过一篇两个月备考研究生的心路历程,也更新在了知乎。
于是很多读者就在后台向我求经。有些是讨应试技巧的,各种科目都有,连非全日制也有。
大部分是问人生抉择的。「我还来得及吗?」「考研还是考公?」「二战行不行?」,把我当救命稻草似的发了多个感叹号和问号,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病急乱投医的焦急,好像我能一言成箴。
我抱着尽可能回复的心态,但有些问题真是让我很无力,鼓励了两句,我就只能把包袱抛回给他们自己,说一句:It depends on you.(一切由你)。
人遇到困难麻烦,都想向外求助。被求助的时候才会更清醒:我不能拯救别人,没有能力拯救别人。
3.
青春期的时候,读过几页书的我,很喜欢给人当「知心姐姐」,用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态度,对别人的问题评判指点。现在回想起来就觉得可笑。
就像读小说的时候,读者总喜欢以自己的体验和价值观去评价另外一个时代的人和事,笑别人太傻太痴太疯狂,却忘记抛下已有经验,去体验另外一个世界。
因此,我越来越不敢随便对他人的观点下论断,因为我知道的太少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给大家安利欧丽娟老师解读《红楼梦》(B站和喜马拉雅都有),欧老师旁征博引,用很多史实推翻了大众对这部文学作品的偏见,不断被她更新认知的感觉,丝毫不逊于刷短视频的快感。
中午看老舍的杂文,看到一段很美的文字,于是手痒,自己也想写点什么。我们的笔名都是两个字,指不定哪天我也能出书。
看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搜集一些比喻
「希望会把过去的恐怖裹上一层糖衣,像看着一出悲剧似的,苦中有些甜美。」
「明天的渺茫全仗昨天的实在撑持着,新梦是旧事的拆洗缝补。」
每次看到有趣的比喻,我都会惊叹语言的魅力。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癖好,不妨共享一下呀~
终于,在回宿舍的路上把这篇文章写完,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看,我又恃物了。
了解更多我的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