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认知里,我们会认为“笨”是对别人不礼貌的评价,甚至有时会羞于提到“笨”字,难堪于出现过的“笨”情境。而华应龙老师课堂再次反其道而行,一节《我不是笨小孩》现场课揭开“笨”中的智慧。
这个问题难吗?
数学中的“岁数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学高年级的大课题,尤其是涉及到多人岁数、跨时空岁数的情况,更如孩子口中所说“无从下手”。“难”就是有挑战,“难”就是会有大智慧,华老师的课前思考中提到“当孩子遇到难题束手无策的时候,我们如何应对?”作为老师,我想我们要自己先爱啃“难”,自己啃得津津有味,孩子自然一定会紧跟步伐,逐步深入。
“难”不是拿来吓唬人的,在难题面前,智者总是会选择自问“难到哪里?”,华老师问孩子们这个问题后,便分析出孩子对题目“难”的理解分为①题目读不懂;②读题没思路;③好不到等量关系,这样对“难”进行拆分,试想孩子还会觉得这个“难”无解吗,万事开头难,华老师不正是用这种方法破解“难”的开头吗?
这个方法笨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会发现很多问题都有捷径,从而逐渐舍弃笨拙的方法,这样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也常常出现,课上我们会问“哪种方法更简单呢?”、“谁还有更好的方法呢?”甚至不自觉地将这种捷径用到做事和做题中,从而渐渐淡化了这种最“笨”的方法。华老师让我敬佩之处正是他那不受世俗所扰,坚持本真的态度,他在分析解决“年龄问题”时,没有引导孩子用计算或方程的方法,而是用所谓“投石问路”的举例方法化解了条件少、关系复杂的“难”,这种方法看似走了弯路,实则最为直接、最为基础,孩子们学得轻松、理得清晰。
从华老师的方法引导中,我看到了“笨”中的智慧:“笨”中有踏实,是一种掌握基础技能的踏实;“笨”中有本真,是一种回归知识起点的本真;“笨”中有大道,是一种做事勤恳的大道;“笨”中更有自信,是一种坚持自我的自信。
课堂总是那么神奇,透过课堂,我们不仅能看到教师的态度、教师的修养、教师的水平、教师的思考,更能看到教师对生活、对人的精神状态,从华老师身上我学到了,我也要学做一个活脱脱的乐天派,一个“笨乎乎”的智者,一个乐呵呵的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