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经历:在多人活动中,每次想发言,总被别人轻而易举地打断;适时提出观点,却常常无人理睬;而当终于勇敢一回大声表达的时候,换来的只有全场鸦雀无声?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人是群居性动物,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无法避免要处理人际关系,有些人天生善于处理,无论遇到哪种情境,都能轻而易举地占据C位;而有些人则与之相反,在群体活动中经常被人忽视,说话没人听,观点没人理,冒犯点形容就是“不被当回事儿”。
“不被当回事儿”受主客观影响,客观情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而主观上,他们都往往表现出一些相同的人格特质,有类似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简单来说,就是人际交往是互动的,“不被当回事儿”不完全是别人的原因,而极有可能是你在无意之间传达了可以“不被当回事儿”的信号,促成了这种结果。
这种信号隐匿到人格特质、融入进行为模式,很多时候都难以发现,那么,“不被当回事儿”的人,有哪些特点呢?
️️1.缺乏领导力、缺少攻击力
通过观察,我们很容易发现,很多“不被当回事儿”的人,都有脾气温和这一人格特质,在对抗性的情境中,更容易妥协。
群体活动中,观点冲撞是很平常的事,当观点冲撞时,必然有一方会胜出,另外一方或者多方会妥协。但“不被当回事儿”的人,往往是最容易妥协的那些人。
这些人一旦遇到观点否定,首先想的不是坚持,而是你说的也有道理;看到场上其他人沉默,他们会默认为这批群众不是认同,而是下一秒也会站起来反对;想要驳斥对方,却常常被顾虑牵绊,会综合衡量对方的性格、身份、权力等与观点根本无关的因素,往往,争辩不了几句,就被说服,没说上几句话就已经妥协,无论观点对不对,最后都以一句好吧结尾。
在争辩中容易妥协,在行为上容易跟从,只要不是太损毁个人利益的活动,他们都会习惯性地参加。随大流,虽然不一定开心,但一定不会出错。
2.内归因、自我认同感低
这种缺乏攻击性的人格特质不是一时之间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打磨,在无数经历中强化形成的。
经历了很多“不被当回事儿”的瞬间,主观上,他们合理化了很多别人的行为。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习惯性的内归因。
一件事,无论做成功还是做失败,都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去找原因,但不被重视者,却往往习惯于把成功归为外因,把失败归为内因,并且在内归因上对肯定自己的方面有近乎苛刻的标准。
两个人共同做成的一件事,即便自己出了80%的力,他们也会想如果没有别人的那20%,事情是否会这样顺利?又或者,别人会不会看到自己所做的80%?
在自我认同上,他们容易被负面评价影响,这种信号一旦发出,就很容易给别人发出不自信的信号。而不自信的人想要被别人重视,通常要比自信的人更难。
3.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跟脾气温和、攻击性弱看着矛盾,但其实这是一体两面,很多“不被当回事儿”的人在对抗性的情境中容易妥协,但一旦掌握了权力,对内则十分坚持。
这一点在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中的陈陈陈身上有明显的体现。陈陈陈脾气温和、习惯妥协,无论是开会期间观点被反驳,还是和张翰发生冲突,都能以客观理智的心态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对反对者提出的意见表示理解。
但一旦掌握权力,可以开展自己喜欢的行为艺术,陈陈陈表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他不会主动思考行为艺术的主题是否会引起大家的兴趣、要如何修改行为艺术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反而要求大家尽可能多的配合。
大家好言相劝,提醒他举办集体活动的时候需要投票表决,他也未曾多放在心上,只是中途以张翰为代表的参与者用实际行动进行反抗,引发针尖对麦芒的冲突,陈陈陈才意识到问题严重,开始反思,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艺术。
不过,以最后一次晒太阳的行为艺术来看,改变也只是细枝末节,对于行为艺术的核心、主题,陈陈陈依旧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想法,并没有和大家一起讨论。在行为艺术这一块,他始终以自我为中心,有自己的坚持,没有抓住群体大部分人需求,也不愿根据其他人的想法进行根本上妥协。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造成了群体出现不满情绪只能以对抗的方式解决,每一次对抗都会带来一次权力的巩固或转移,而“不被当回事儿”的人缺少攻击力,在对抗中的表现往往不尽人意,久而久之,就容易在群体中失去权威,最后不被人当回事儿。
群体人际关系很难处理,但有时候症结却可能不在他人身上,况且改变他人也很难,不如先从自己开始,稍微改变一下自己,一些人际关系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也不失为另一种破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