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教培乱象的根源?家长有被认可的心理需求,教培营销投其所好,机构培训机械刷题,教学端员工大多数没有师范教育经历,缓解就业压力

9月26日去泉州市区溜达一圈,马路街面上的教培机构都把招牌亮出来了。

教育局公布了白名单,明面上肯定是合规的。家长不投诉,同行不举报,周边居民和商家不反感,离职的管理人员不爆料内幕,学科教培肯定还可以继续赚钱,主管部门肯定没有义务天天下来巡查是否合规。

成年人进入社会都在各自的地盘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但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把自己在多个领域都锻炼出强大的认知水平。我现在自信可以点出问题所在,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而不是网络信息的简单排列组合。

公办学校大多数班级的人数都在60左右,如果老师上课只站在讲台而没有巡视,确实很难记全学生的姓名,更不用说确认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专注。学生没有主动提问问题,老师也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视觉盲区,最低标准是能做到维持秩序,按照既定的教学进度上课。学习效率不高,是学生的课题,自主学习能力是可以逐步培养的,具体学科其实都有各自的学法指导,多问几个老师也就清楚了大致情况。具体哪些考试的考题不知道怎么分析,教育局也有发布完整的试卷信息,平时的习题和考试试题老师也会给出解析。在学校层面解决,无非就是让老师针对性地研究学科教学问题,提供学科学法指导,提供优质资源,学校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

还有一个方向是班额缩减,通俗的话来讲,小班化。2025年八月份,泉州市启动了试点。

泉州市教育局召开泉州市首批小学、幼儿园小班化教学实验校工作推进会

泉州小学、幼儿园小班化教学改革,首批实验校名单公布

家长呢,如果把学生的学习问题解决限定在自己家里和学校,是不需要给机构投钱的,花点小钱也就针对性自买教辅资料,自买网课而已。最纠结的情况是,学生自己不说,学生自己不尝试生活自理,家长不尝试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最后才会导致家长误以为花大钱才能解决问题,恰好手头上很宽松,钱包有钱要花出去的冲动,机构的机会就来了。更焦虑的情况是小升初、中考备考、高考备考,主打的就是信息差,还有没认清现实、不切实际千奇百怪的期望。

教培机构里的教师发展,实在没有太大的想象空间,抱着卧底心态藏身五年才得出的结论。那么多大学生毕业后,教培已经是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很多机构入职甚至都不要求有资格证,最低要求是让学生感觉这个老师会讲题,留住学生才是机构所谓校长愿意看到的。如果机构教师除了赚钱以外对自己没有更高的要求,机构是不会规划培养教师的教研能力,因为他自己都没接触过真正的教研,怎么培训呢,刷题讲题才是机构最愿意组织的培训方式。题目研究够不够深入,是不是优质题,讲解方式是不是科学严谨的,机构也不想花大钱请专家现场指导,那些半桶水拿着打印出来的表格随意打个数字指指点点就是所谓评课了。

成年人呢,最重要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而学校教育无疑占据着青少年时代的大多数时间。经历完整的学校教育是学生自己现阶段的课题。家长如果给教培机构投了钱,花钱也确实可以缓解一时的焦虑,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理能力极大可能会推迟发展,遇到问题没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和魄力,难解的问题又不问最关键的负责人。呵呵,难道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后被社会狠狠地教育?

标题为什么没有提到学生?因为教培机构的客户不是学生,而是家长。学生呢,问题还是自身的需求表达不到位,才会被迫到机构上课,只是被机构忽悠的用户而已。

教培机构存在的唯一意义,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而已。

直面问题,才有改变的可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