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面临这样的困惑:作为读书爱好者,看了海量的图书后,当被问及某本书讲了什么,貌似什么也不记得;知识付费时代,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图书和课程宣传,你不假思索地下单,谈及听课效果怎么样,貌似没有特别的改变。
在学校教育模式影响下,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基本都是读一篇文章看到优美的词句和精妙的表达,用笔勾画标记,把好词好句摘录到笔记本上,写写读后感。过一段时间,再回顾这本书,大多数人基本只能谈及一二,再多的内容几乎没什么印象。这种阅读习惯仅仅停留在视觉角度的“看过”,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让知识化为己用。另外,记笔记会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貌似只要我们把重点内容记下来,我们就学会了。
学生时代,读书是以书本为中心,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教材,专业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我们按照要求按部就班上课即可,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进入职场之后,我们面临的环境完全不一样,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Office办公软件使用技能、职场沟通、工作规划、自我管理、逻辑思维、公开演讲等等。一般都是出现具体我们直接去找针对性的解决方法,针对公开表达逻辑性、条理性欠缺的问题去看《金字塔原理》、《麦肯锡方法》,针对职场沟通能力去看《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向上沟通》,针对自我管理和规划能力去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整个过程,有两点转变,一是读书的角色由被动转为主动;二是以书本为中心到以问题为中心。
旧有阅读习惯效果不好,那么真正有效的阅读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阅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消遣为导向的阅读,这种娱乐消遣式的阅读,不带任何目的,纯碎是放松式的,在闲适的周末午后,点一支香薰,倒一杯饮品,放点轻音乐,慵懒地倚靠在飘窗靠垫上捧一本诗集或小说,悠然自得地沉浸在书籍的世界;另一种是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这类阅读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带着明确的目的寻找解决方案,阅读者目标明确,主动积极性高,通过阅读可真切地解决实际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主要表现为致用类的书籍。本文主要分享针对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类型,我们应该怎么有效阅读?
学习效率金字塔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的。他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形式的学习吸收效果完全不同。听讲、阅读、视听、示范展示属于被动学习,不涉及学习者的主动思考,学习吸收率整体偏低,从5%到30%,吸收率整体较低。小组讨论、实践演练、教授给他人和立即应用是主动学习的形式,学习吸收率从50%到90%,吸收率较高。一句话概括,教就是最好的学。风靡全球的费曼学习法也印证了教授他人是检验自我学习效果最好的形式。
通过看不同主题的学习类方法书籍,总结关键要点,归纳有效的阅读方法,付诸实践检验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分享特别常用的两个方法工具,RIA便签法和ORID焦点讨论法。
RIA便签法出自拆书帮的学习工具,主要适用致用类的书籍,突出解决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R(Reading,阅读拆页),阅读一本书,看到打动自己的一个片段停下来。I(Interpretation,复述原文),用自己的话复述相关内容或带给自己的启发。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将知识和个人产生连结,将知识内化到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中。A分又为A1和A2,A1激活自己过去的相关经历,由这个片段联想到过去的某段经历;A2催化个体应用,设定目标,规划行动,学习了这个知识点后在未来自己怎么行动。
RIA便签法操作的实例,读书片段选自《金字塔原理》
R(阅读拆页):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I(复述原文):每个的注意力和认知精力有限,当我们在写文章、做工作汇报时,受到思维惯式的影响,倾向于从头开始长篇大论叙述一件完整的事情,当我们讲到一半的时候听者或许就没有足够的耐心或精力继续听下去,或者对方一直get不到我们想要表达的重点。在写作或表达时遵循“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原则,促进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对读者或听众而言,比较容易的理解顺序:先是主要思想,然后是次要思想。
A1(关联经验):我之前的工作内容涉及负责员工的工伤办理。当时项目上发生了一起工伤事件,我接手处理后,隔了几日,我的leader找我了解员工工伤的处理进展,我按照思维惯式直接回复:这起工伤事件需要警方的出警记录、病历材料、发票和工伤认定理赔表。出警记录已收齐;病历资料和发票,医院通知5月14日(周五)去取;工伤认定理赔表也已准备好。预计5月17日(下周一)所有材料收齐后统一寄出。以上回答是典型的传统思维模式,从头开始讲述一件事情的全过程。
A2(我的应用):
目标:在注重效率的工作场合,在和同事、上级沟通中,按照“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的思维习惯进行表达。
时间:从下周周一开始,进行一周的行动。
地点:公司
行动人:我
行动步骤:在回答同事问题,不着急脱口而出,先停顿一下思考片段,按照“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进行表达。
检验:记录一周内工作交流的次数,使用“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的次数。
ORID焦点讨论法(Focused Conversation Method)起源于艺术鉴赏的对话方法,二战后一位叫约瑟夫·马修的牧师运用这种方法将绘画者、画作和赏画者进行连结,从而对画作进行分析鉴赏,之后流传到社区组织重大事件的决策,然后逐步运用到企业公司。
ORID焦点讨论法是一种通过培训师(主讲人、讲师)引导现场学员开展的结构化汇谈形式,培训师提出层层递进的一系列问题让与会者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把人们从话题的表层带入生活和工作的深层含义里。ORID是通过四个层面的问题进行,O(Objective-客观事实) ,第一层是数据层,这类问题关注已经发生的事实、信息、数据;R(Reflective-客观反射) ,第二层是体验层,这类问题涉及内心的感受,由这些事情或话产生的感觉;I (Interpretive-事实分析) ,第三层是理解层,关注问题的本质和意义,这件事情对你有什么启发 ;D (Decisional-基于事实的下一步行动) ,第四层是决定层,关注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ORID在读书中的运用,O是阅读的章节及页码;R是印象最深刻的知识点,感觉层面;I是知识点给你的启发,启发层面;D是未来的行动,行动层面。
ORID焦点讨论法操作的实例,阅读片段出自《示人以真》
O(阅读的章节及页码):p150
R(印象最深刻的知识点):在灯塔公司大家几乎把所有时间都和精力都用来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服务,无暇顾及其他方面。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的客户往往反过来成为公司最真实的活广告。有时候我们也会接到一些陌生客户主动打来的电话,这种口碑广告的效应确实很奇特,能显著地缩短销售周期,降低销售成本。
I(知识点给你的启发):
灯塔公司将解决客户问题放在首位,实实在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接受帮助的这些客户自发自愿把灯塔公司推荐给其他业务伙伴,做为真实行走的活广告,这些客户无形中帮助灯塔公司进行了口碑宣传和客户推荐。其实,消费者的口碑是无形中对公司服务最好的宣传。
联想到工作中的一件事。去年11月份公司党支部安排所有党员到社区拜访慰问退伍老兵老党员。当时我们拜访的一户人家是一个老爷爷和老奶奶,两位老人独自在武汉生活,儿女们常年在外地工作。老爷爷,70岁左右,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前些年因中风导致半身不遂,语言功能也受到很大影响,没办法正常说话,常年依靠轮椅出行。老奶奶,60多岁,退休在家专门照料老爷爷的生活起居。看到我们一行人上门拜访,老奶奶格外热情和激动,老奶奶对社区的物业服务连连称赞,她说在住进这个小区之前曾经也住过两个小区,但从来没有感受过这么好的服务,社区的服务做到真的是特别用心暖心和无微不至。奶奶当时讲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有一天早上奶奶出门买菜,心想爷爷在家就没带钥匙,买完菜回来之后敲了半天门,一直没响应,奶奶当时有点慌立即给管家打电话,管家接到电话第一时间来到奶奶家,用备用钥匙打开房门,推开门看到爷爷从轮椅上摔了下来,躺在地上没办法动弹。之后管家联系了两个秩序协助奶奶把爷爷送到医院去做检查。第二件事是天气转凉入冬之后,老人由于行动不便清洗厚重衣服很吃力,管家知道这个情况之后隔一段时间就会上门帮助爷爷奶奶清洗晾晒厚重的棉衣和被褥。对此,老奶奶特别感动。她在和亲朋好友聊天时,也会经常给大家讲起小区的物业服务。
D(未来的行动):具体的行动计划
四月中下旬疫情减弱,公司返工之后,行政同事统计分批返岗的名单,提前进行了公司的消毒清洁工作。在返工之前,行政提前搜集汇总武汉市公路、铁路、地铁各线路开放情况,制作微推发送给员工,可以给非武汉籍员工提供第一手信息资料,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时间损耗,方便员工合理安排出行。
微观层面,我们有RIA便签法和ORID焦点讨论法这两种高效的阅读工具,可有效地将知识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宏观层面,我们应该怎么去了解一本书框架结构。致用类的书籍都是致力于解决具体的实际生活,书中有明确的解决方案。致用类书籍的框架涵盖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该书的写作背景、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和最后的价值升华。对于怎么理清文章结构可以借助思维导图。
除了RIA便签法和ORID焦点讨论法之外,检验读书效果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讲书,像樊登读书就是采用这种形式,主讲人通过精心编排将书的精华内容讲述给听众。看完一本书后,如果我们可以全面清晰地把一本书讲出来,这说明我们真正看懂了。如果在讲述过程中,还有不清楚或讲不明白的地方,返回去回看查找资料帮助理解,直到能清楚地讲出来。这也是费曼学习法的印证,最好的学就是教。
阅读是输入,写作/讲书是阅读的有效输出,通过输出倒逼自己查缺补漏,深化理解,巩固知识,通过输出我们也能把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抱怨读书无用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每一个热爱学习、渴望提升自己的人都能绽放光芒,让阅读之光照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