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和众多心理学和教育学专家们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认识到, 创造能引发最高阶的思考,因为一旦孩子开始为创造而想象时,他就开始了思考。然而即使如此,大部分学校和家长也没有足够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为什么?我想,可能是因为大部分人都以为创造力是天生的,因此无须培养。然而科学证明,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熏陶和环境习得的。
美国哲学家和作家詹姆斯·克里尔(James Clear)在他的著作《掌握创造力》中,对创造力做了这样的描述:创意是一个过程,就是把已经存在的旧的想法或概念用一种崭新的方式连接起来,换言之,就是在旧的事物或体系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东西。
创造力不培养,孩子也不会创新性刷题,更是很难融会贯通地学习。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孩子明明平时刷题刷得很溜, 但是当老师把 A 题型与 B 题型一综合,拓展出一个全新的 C 题型时,孩子就没法发挥想象力做进一步思考了,也因此总会在最核心的一两道题上丢分。而那些平时学得灵活、善于思考的孩子,即使丢了一些基础题,却可以做对这类分数占比高的核心题,并以此抵上很多道基础题的得分。
黄老师在书中举了个案例:三年前,我曾带领 16 名小学生,展开了为期 6 天的财商夏令营。我把孩子们分成 4 组,并设计了一个保护公益水资源的捐款项目,让孩子们在水乡小镇的街上分组向游客介绍这个公益项目,争取获得大家的公益性捐款。我设计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除了公益外,就是希望激发孩子的创意, 看看哪个小组可以通过创新和行动策略来募集到最多的捐款。记得这是七月初的一个周六,我为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发了同等数量的手工糖和巧克力,这些伴手礼将作为回报,或送或卖给捐款者。活动结束后我发现,四组中募集到最多捐款的,果然是最有创意的那一组。由于很难在短时间内把这个公益项目向路人讲清楚,这个组的孩子们决定做一个标有爱心花朵的储蓄罐和一个写着“感恩”二字的手牌,然后四个孩子做了角色分工:能讲会道的小兰手捧着爱心罐担任项目解说员,大大咧咧的小付举着“感恩”手牌一路讨喜,另外两个小同学一个发糖,一个发巧克力。这组孩子没有叫卖过一颗糖,只要游客捐款他们就送糖,然后四个孩子给每一位捐赠者鞠躬,并送上一句:“感恩”。孩子们的举动感动了众多路人,加上不受糖果数量的限制,这个组收到了最高的捐款金额。再来看看募集款数最低的小组,这个组的孩子们在讨论后决定按包卖糖,一包原价 100 元, 两包减半价,最后虽然卖掉了所有的糖和巧克力,可募集到的款数却是活动中最少的。我记得当时这个小组的队员们个个信心满满,觉得自己一定大获全胜,没想到公布捐款数目后,这个队的四个孩子傻眼了。他们不理解为何自己获得了众多游客的大力支持,却没有拔得头筹。其实找出其中的奥秘不难,就是他们采用了最常规的模式来解决问题,而另一组的同学却采用了独一无二的创意把成果最大化。作为夏令营的设计者和班主任, 我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们领悟到,创新才是最大的财富,做公益更需要创意。
创造力 4C 模型:每个孩子都具有的创造力基础
了解了创造力的重要性后,我们再来看看创造力的外在表现形式。
美国教育心理学教授詹姆斯·考夫曼(James C. Kaufman)、马克斯·赫尔方(Max Helfand)和罗纳德·贝格托(Ronald A. Beghetto)创建了关于创造力的模型,人们把它称作“4C 模型 ”。
第一个是迷你 C 模型(Mini-C),灵感一现的金点子
黄老师管它叫“孤独的创意”,就是任何一个普通人心中都会突然冒出来的一些奇怪的思绪或点子。它们很个体,如果你不说出来,别人是不会知道的。比如,每天早上醒来后的十分钟是我思绪最活跃的时刻,我经常会想把卧室的墙壁重新刷个颜色,把某件长久不穿的旧衣服与新买的一件毛衣搭配着穿。
第二个是小 C 模型 (Little C),日常的微创意,微创新
作者管它叫“日常的创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关于学习、工作或生活方面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大脑里生发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意。比如,我很想听某个演讲,可是苦于没有时间, 那么我就把锻炼和听演讲联系起来,在跑步机上装一个视频支架,做到锻炼、学习两不误。这种创意式解决方案对一般人的生活很重要,因为我们每天都需要自发地解决生活中各种绕不过的问题。
第三个是专业 C 模型(Pro-C),加加减减的创新小发明
黄老师管它叫“专家级的创意”。在任何一个行业、学科研究或工作中, 专家们每天都围绕着自己的专业领域来进行创新和发明,这部分创意会对社会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比如,家里新装的电视机里居然有了电视 + 电脑的功能,新的 iPad 里自带了许多做笔记、绘画制图的功能,我还在韩国的美容产品店里看到过一款用 USB 接口充电的卷发器,方便上班族们在办公桌上随时打理自己的妆容。
最后一个是大 C 模型(Big-C),科学家式的重大发现或发明
黄老师管它叫“大师级的创意”。有些专家、学者或专业人士们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了具有革命化的重大创新,而这样的创新日后被证实为改变世界文明史的重大创举,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毕加索的抽象派画法、扎克伯格的脸书、贝多芬预示浪漫主义乐派的到来……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4C 模型”改变了你对创造力的原有印象? 是的,创造力存在于我们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它有大有小,有个人的创新,也有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集体创造。比如,今天孩子为课堂演示而制作的那个手工展示板,现在看来就是他的一个“日常创意”,可是展示板上的内容指不定哪天却变成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发明,那时这个少年的创意就变成了未来“大师级的创意”。
因此,无论你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个性,你对孩子的未来职业有什么规划, 创造力作为一项稀缺的、最高阶的认知能力,一定是孩子未来的重要核心竞争力,将会让他在不同的职业里变得与众不同,在未知的世界里更具有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
每个孩子都可以习得创造力,多少不在意,关键人人可以。
明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