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对「购买理由」和『消费需求』有了一个区分,有了这个区分之后,让我对「购买」这个行为的发生,有了更精确的认识。
华楠老师在课上讲道:“我还要跟你们区分一个经常和购买理由相混淆的一个概念,叫消费需求。我们要知道,消费需求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在实际的购买行为里面,但事实上我们不需要购买任何东西,没有任何一次购买是必需的。他们要吃早餐,有的人买了三个包子,有的人吃了两根油条,有的人打包了一个煎饼,边走边吃。在这个场景当中,这帮人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呢?只有吃早餐,或者说填饱肚子是必需的,但包子不是必需的。购买的动力不是来自于需求,购买的动力来自于什么?来自于购买理由。「购买」这个行为,购买某一个特定的商品,他是由购买理由驱动的,不是消费需求驱动的。你想想看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是活下去,吃饱穿暖,剩下的全部都是选择。而我们设置的购买理由就是在这个文化母体下面,给到购买者一个价值,用这个价值去打动他,促使他选择我们的商品。”
前天学到「文化母体」的定义是:“文化母体是世界运行的规律”,在人类活动的层面,也就是:人类社会生活运行的规律。在这个规律中,每个人都按照这个规律生存。
对「消费需求」的定义,让我明白,人在『文化母体』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中,最底层的需求是:活下去。活下去,首当其冲是:吃饱、穿暖、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其次,才是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样,在满足最底层需求的基础上叠加了更丰富的需求。
华楠老师在课上讲道:“任何一个产品/生意都是处于特定文化母体当中。”
这里的「文化母体」其实也可以算是人类最底层的需求,即:活下去。只要产品和生意寄生在这个特定的『文化母体』中,必然会有对应的「母体执行人」出现,产生购买行为。从『文化母体』、从人类最底层的需求去寻找产品/生意可以寄生的特定「母体」,其实是将「产品」寄生在了最大的可以销售的范围。
就像,每天吃包子的人肯定比每天吃汉堡的人多,包子的销量也就比汉堡的销量大。包子是更能满足人类最底层的需求,汉堡则是在底层需求之上的「选择」。无论卖『包子』还是卖「汉堡」,都会有对应的人买,因为它们都是寄生在每个人每天都会出现的「肚子饿」的这个最底层需求上。
抛开价格因素,当一个人肚子饿的时候,吃包子还是吃汉堡是『选择』问题。
当「购买」行为由「刚需」演变成「选择」问题时,选择吃包子还是吃汉堡只需要一个理由。可能那个理由是,今天新出了一个什么馅的包子,或是新出了一个什么夹心的汉堡等等。
因此,购买行为的发生基于『选择』时,「购买理由」才是真正能够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行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