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本章起笔者将开始整理鲁国从废除 “三军制” 转而重新采用 “两军制” 直到鲁国发生 “三桓” 驱逐鲁昭公事件的结束的历史。也即大致从鲁昭公即位初年直到鲁定公在位初年这段时期。从内容上同样以此期间(约前541至前505)大约三十六年间鲁国的卿序、军行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它们的内外部因素为主线。
当叔孙豹刚于鲁昭公四年(前538)十二月去世的时候,季孙宿随即迫不及待地开始 “谋去中军”,也即恢复襄公十一年(前562)之前一直使用的上、下军制。此虽然一度为叔孙氏的家臣杜洩等人所反对,但在与季氏有利益勾结的家宰竖牛的支持下仍然得以迅速推进。对此《传》文的编纂者尖锐地指出:
……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卑公室也……(左传.昭公五年)
这里我们至少面临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为什么叔孙氏内部存在严重的反对 “去中军” 的势力?
2、为什么说 “舍中军” 与 “卑公室” 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当初 “作三军” 又对公室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季氏主导 “舍中军” 背后的主观目的究竟何在?
4、此举对鲁国的内政及外交又造成了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首先从鲁国自襄公时代进入昭公时代公室与诸卿之间关系的变化入手,结合这一时代发生的内政及外交事件确定鲁国六卿格局的变化规律,以及恢复了的 “两军制” 下军行的轮换规律来分层次回答上述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叔孙豹去世的事件给鲁国六卿格局带来的直接影响:
也就是说,六卿格局竟然出人意料地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叔孙豹庶出的一个儿子叔孙婼在偶然继承了家主之位后竟然照样排在季孙之后而位于叔弓和仲孙貜之前。当然这仍然是由于一个我们曾经屡次讨论过的辈分问题:
如图,在鲁昭公五年(前537)也即 “舍中军” 这一年,除了不参与登升的大宗伯之外,鲁国其余五位卿(红色虚线框内)中季孙仍然最长,但是由于叔孙豹的高辈分和长寿,使得其庶子叔孙婼仍然是季氏亲信孟氏和子叔氏的爷爷辈,也是昭公的叔父公子慭的族父辈。因此叔孙婼只能排在季孙之后,而非直接降为下卿。
在这一年早些时候曾在季氏的默许下公然攻杀了企图回国继承叔孙氏家主位置的仲壬后,竖牛已经一度完全掌控了叔孙氏的内政,并在季孙的同意下拥立了叔孙豹回到鲁国后所生的一个庶子叔孙婼(叔孙昭子)。本来被季、孟当做软柿子扶持的叔孙婼没想到一即位便做出惊人之举,将叔孙豹非正常死亡的直接推手竖牛驱逐了:
……昭子即位……曰:“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適立庶,又披其邑,将以赦罪,罪莫大焉。必速杀之。”竖牛惧,奔齐……(左传.昭公五年)
竖牛仓皇逃亡齐国途中被原嫡出的孟丙、仲壬之子所杀。而叔孙婼的强悍手段立刻得到了其族人的一致推崇,尽管之前在竖牛的操作之下损失了东鄙的 “三十邑” 送给南遗,但叔孙氏重新得到了迅速团结使得季、孟几乎无力再插手其内政,而叔孙豹则凭借自己的能力和辈分优势几乎一夜之间成为鲁国政权的一大支柱。连孔子时候都高度评价其没有向竖牛妥协的行为属于 “不可能也”,就是说非常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