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四剑客”中,有一个叫李长之的人。他写过一本书《孔子的故事》。
现拍的一张,凑合着看吧。
小名片:
作者:李长之,于民国。
类型:孔子(名人)传记
北京出版社出版。
特点:薄,却将孔子的一生囊括进去。情节高低曲折,表述又通俗易懂。
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才意识到,儒家在干的就是解释人的本性以及我们应该怎么做人。
但是我有一个问题:
孔子这一生受了这么多挫折,如果没有这些挫折,
他对世界做出的贡献是更大还是更小?
针对这个问题,我想了好久,最后,忽然想到从他的一句名言“君子不器”入手。
首先,我们知道,孔子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也就是说,君子是不会受到衣食、地位这样的只能满足本我的东西控制的。
这正好和“君子不器”对上了钩,“君子不器”讲的是君子不是东西,而是一整套精神体系。从一种方面上讲,君子指的是一类人。但它本身的意义其实就是孔子提倡的“儒家”
精神是不需要给养的,所以孔子的处境即使再艰辛,他的精神——他带给后人最多的东西也不会被打断。
就在这本书里也有直接的体现:在第22章《孔子绝粮》中,他分别叫子路、子贡、颜渊到他旁边,他问一个问题,他们回答,也是做了一次精神上的交谈。
这让我意识到,精神是不会被打断的。太多的鸡汤会让文章显得乏味无趣,所以,总结一下:
孔子一生受挫并没有对他的贡献做出以影响!
不过这些挫折有没有带给孔子更多好处?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