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到:“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就是拆屋效应的起源。拆屋效应,又称为留面子效应,或天窗效应。指在和对方提要求时,可以先和对方提一个比较大的、较难的要求,然后,再和他提一个比较小的、较容易达成的要求,这样对方会因为拒绝第一个要求所产生的愧疚感而答应你第二个要求。
在课间活动期间,老师发现学生们打闹有些过火,影响课堂秩序。于是,老师严肃地站在讲台上宣布:“以后课间不许踏出教室半步,都在座位上安静看书,谁违反就罚站一整天!”学生们吓得大气都不敢出。第二天,老师语气缓和:“同学们,我知道课间全坐着不动也难受,这样吧,课间可以去走廊小声交流、眺望下远方,但不许追逐打闹,要是违反,就抄课文。”学生们顿时欢呼,觉得老师通情达理,乖乖遵守新规定。老师正是运用拆屋效应,先严后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在商场里,你看中了一件衣服,标价 800 元,你心里价位是 600 元。精明的导购员上来就说:“这可是新款,质量超好,不讲价,一分钱都不能少哦。”你心里犯嘀咕,太贵了。接着导购员又说:“看您真心喜欢,我去跟经理申请下,最多给您打个 9 折,720 元,真不能再低了。”这时候,很多顾客就会觉得好像得到了很大让步,比一开始预期的好多了,便爽快掏钱,殊不知这就是商家利用拆屋效应,先把价格门槛设得高高的,再适当降低,促使顾客买单。
小张想要租一套房子,经过比对在网上看到一套心仪的房子,联系房东看房后,房东狮子大开口:“这房子地段好、装修新,一个月租金 3500 元,一分不少,押一付三,而且得签两年合同。”小张瞪大了眼睛,这远超预算啊。房东察言观色,接着说:“看你是个诚心租房的小伙子,我也退一步,租金 3200 元,押一付一,合同先签一年,以后要是续租,再谈。”小张一听,觉得房东让步挺大,当场就有了签约的意向,殊不知房东一开始的高价只是利用拆屋效应探他底线,而后看似让步,实则仍在盈利范围内达成了出租目的。
拆屋效应深刻反映出人们面对递进式要求时的心理转变。初始极端的要求让人抵触,随后适度放宽的条件就如同雪中送炭般易于接纳。知晓这一效应,在商业谈判中,我们能看穿对手的价格战术;在教育引导、日常社交等生活各方领域,既能识别他人的策略,又能巧妙施展,灵活驾驭局面,如同手握一把精巧钥匙,开启生活中一扇扇沟通、协商之门,在人生的诸多境遇里从容前行,收获理想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