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江河上,一直住着一群渔民,他们以船为家,以渔为生,木船没有通电,一到了晚上,渔民便会在船头点上一盏泛黄的油灯,船的顶棚边上挂着一串风铃,随着微风轻轻的摇曳,发出叮铃叮铃的声音。

渔民早上捕的鱼,上午便拿到闹市里售卖,因为够新鲜,可以卖个好价钱,卖的鱼钱正好可以添置一些米粮和辅食,他们还会买些艾草拿回来熏脚,说是可以祛湿。
渔民有时晚上也会结群出去捕鱼,那个时候没有大灯,只能通过船上的风铃发生的声音辨别位置,不至于撞船了,所以风铃是他们的眼睛,夜越黑,鱼越贵。
这几年,渔民陆续的迁到了岸边生活了,老一代人慢慢离去,年轻人不愿继续捕鱼,这营生怕是要慢慢消沉了。
北江河上的渔船越来越少,有些渔民直接把船拆了当柴烧,有些抛弃在河边慢慢沉于河底,只漏出半个船角。
这些曾经的渔民虽然上岸了,但是还是把当年挂在船顶的风铃留了下来,挂着新起土房的横梁上,他们听惯了那声音,生怕再也听不见了。
当年新起的土房也慢慢没人住了,渔民的身份早已洗白,若不是微风缓来,风铃响起,他们早忘了那北江河上的肆意角逐的岁月。
风铃响起,似乎又看到了黑夜中成群的渔船,在那片属于自己的历史斗兽场上,继续诉说它的故事和顺接它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