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更重要的遗产,其实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改造。
他借助科学的名义,将一种新的人性观念广泛传播到社会大众之中,从此对人的理解的核心不再是理性,而是欲望,至少也是欲望与理性的不断冲突。
这个改变带来的最重要的后果就是欲望被解放了。
首先体现在艺术领域,当代的文学,电影,绘画和音乐作品中本能欲望成为一个突出的主题。欲望被看做是不可否认,不可抹杀的生命驱动力,不再是可耻的,还是正当的,是充满生命力的真实人欲。
弗洛伊德理论所经历的。其实是一个搭错车的故事,它以科学的名义广泛流行,当发现它其实不具备科学性的时候,这个理论已经大众化了。哲学家弗洛姆曾经说,无论弗洛伊德是如何被人理解或者误解的,但他永久的改变了我们理解人性的方式。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中有两个重要的信念,“自由选择”和“积极行动”,但萨特又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存在就是虚无。”
存在就是虚无,是什么意思呢?有点像空荡荡的容器,需要被填充之后才能成为什么?一个杯子里只有倒进了什么东西,我们才能说它是一杯水,一杯酒,一杯牛奶或者一杯咖啡,人的意识本身就是空无一物,只有当有什么内容填充进来之后,人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所以人并没有什么预订的本质,人的存在原本就是虚无,它的本质是有待形成的。
简单的说,如果人的存在就是意识,而意识本身是虚无,那么人的存在就是虚无,这就得出了“存在就是虚无”这个命题。
人不断为自己寻找本质,不断变化。
换句话说,人有无限的潜在的可能性。人想通过占有物获得确定性,但有限的,固定不变的东西没有办法填满无限的可能性。作为人,我们永远无法填满自己的虚无。
就像作家王尔德有句名言,生活中只有两种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了我们想要的。
那么,难道人只能屈服于空虚和徒劳吗?当然不是。
萨特说,正是在这种状态中,人类特有的尊严诞生了。因为存在先于本质,那么就没有什么预先给定的东西把我们固定住,束缚住。
就意味着我们永远可以超越过去的本质,现在的本质,去追求未来。
换句话说,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都正在成为什么。
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自由的。甚至人就是自由本身。还是那个比喻,站在舞台上,你可以扮演任何角色,每个角色都不是你本人,但正因为如此,你的行动才是自由,因为你没有被任何一个角色锁定。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最有名的小说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生命之轻是什么呢?
这个轻来自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有着无限展开的可能性,不被任何本质所限定,这是一种自由而轻盈的体验,但这种轻盈的自由又是孤独而沉重的,因为你必须独自承担你所有的选择,独自承担自己的生命,你是自己生命的孤证。这会让人感到难以承受,结果我们就体验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个书名深刻的揭示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也许你也曾有所感触。
萨特另一句名言“他人即地狱”
我们有朋友,亲人,爱人,和亲朋好友在一起,是不是能够帮我们摆脱一些孤独呢?
萨特认为,人总是要维护自己的主体性,所以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每个人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都想把他人变成客体,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主体性和自由。
在萨特看来,人和人的交往就是这样,总是在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即使在爱情当中也不例外。
一个人去追求另一个人,去讨好迎合对方,变成对方喜欢的样子,失去自己的主体性。
而被追求的一方呢?努力表现出自己迷人的魅力,通过追求者的奉献去获得自己的主体性。
在这样的关系中,就有点接近受虐狂和施虐狂的说法。
绝望与希望。
萨特向我们展现了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精神困境,但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永远都可以作出改变,用什么去改变?行动。
存在主义是绝望的哲学,也是希望的哲学。
但重要的是,他是行动的哲学!
我们最根本的自由和可能性都在行动中实现,他们并不只属于尼采式的超人,而是根植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
人生无意义,人仍然可以成为强者,如果萨特的思想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认为就是八个字:看清真相,继续战斗。
人是徒劳的激情,人注定孤独,但那又如何?
我们可以选择,那么就去选择,然后为选择负责,其他没有什么可说的。
我们都是手推巨石的西西弗斯,但我们知道“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