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毛郠夫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会如同一个演员,因为入戏太深,以至于当戏份结束,还无法从戏中抽离出来。
这几天因为看了《中国震撼》三部曲,今天上午又开始看《文明型国家》,感觉自己给你写信都充满了理性的思维,而少了往常的温情。我是不应该和你谈政治的,是吗?因为只要一谈到政治,总难免上纲上线。而我与你,本不是这样的。尽管我们之间的友情可以让我们无话不说,但如果友情只是用来讨论政治与国际形势,那么我们的友情岂不成了同志的情谊。
所以今天,我想和你谈些其他。譬如谈谈文学。前些天,我将《百年孤独》又重读了一遍。这是我第四次阅读它。我很少将书读第二遍,更不要说第四遍。但对这本书例外。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爱这本。仿佛它是一个充满魔幻的魔术盒,里面藏着很多会变戏法的小人儿。马尔克斯用极尽夸张地手法描写每一个人,却并不令人觉得这是离谱的,反而会发现里面的人物仿佛一个个的就在自己的身边。甚至有时,就是自己身上的某个部分。仿佛不同的自己正侵入在一个个不同的人物的身体之中,有时成为他们的灵魂,有时成为他们的性格,有时也是他们口中的言语,甚至是床上的爱欲。
但无论是哪一个人,最终都是彻底的孤独,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排解着属于自己的孤独,然而这排解孤独的过程本身即更加淋漓尽致地呈现了这种孤独。
有时也奇怪自己,为什么在茫茫书海之中,最喜欢这一本?是因为它代表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而喜欢吗?我想不仅仅是如此。而是因为我本身大概就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者。虽然生活在这个人世,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幻想。在一些人的眼中,我就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者。有人看我超凡脱俗,而有人认为我不切实际。当我看到那个下午,美人儿蕾梅黛丝被一阵微风吹拂着飞向了不可测知的天际时,我心潮澎湃。仿佛那就是我。如果在整个《百年孤独》中要找到那个与自己最相似的人,那非是蕾梅黛丝不可。她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有着纯洁无暇的灵魂与惊世骇俗的美貌,令女人嫉妒,让男人颠倒。有人为她心碎,有人为她丧命,而她全然不觉。岁月流逝,她却永远停在天真烂漫的童年,幸福地生活在自己单纯的世界。她厌烦胸衣与衬裙,于是自己缝了个麻袋一样的袍子穿着。她因为厌烦家人非要她盘发,于是剃了光头。她简化事物的本性产生了惊人的后果——她越是抛开时髦只求舒适,越是罔顾成规仅凭感觉行事,她那不可思议的美貌就越发动人心魄。我突然发现,凡是蕾梅黛丝做过的这些事情,自己统统都做过。我剃过很多次光头,穿过很多件袍子,并厌恶一切世俗成规。在很多人的眼里,我就是个傻瓜。如同在很多人的眼里,蕾梅黛丝是一个傻瓜。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而对一切恶意与猜疑无动于衷。唯有布恩迪亚上校始终认为:美人儿蕾梅黛丝是他平生见过最有智慧的人。
也许只有智慧的人才能看见别人的智慧。如同只有孤独的人,才能懂得他人的孤独。蕾梅黛丝独自留在孤独的荒漠中,一无牵绊。她在没有恶魇的梦境中,在费时良久的沐浴中,在没有回忆的漫长而深沉的寂静中,渐渐成熟。最终在一阵突如其来的风中飞进天国。蕾梅黛丝如同不受人类文明侵蚀污染的一个原始存在,有着一种惊人的美。但是我们不得不悲哀地承认,这样的美人不属于人间。于是蕾梅黛丝升天而去,进入真正属于她的极乐园。在她离去后,这个家族的孤独依然在马孔多这个世俗的人间延续。
在看《百年孤独》之前,甚至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常常会想,有一天,我会突然飞上天。在所有人都认为蕾梅黛丝的飞天是最魔幻的一幕,在我看来,却是最正常最美好的一幕。她很年轻就飞走了,但是相比于那些孤独地活了很久的人,她是更幸运的。她不是死于自杀,死于衰老,而是在最美好的年华被一股神力轻盈地接上天国。
如果我说有一天我会像蕾梅黛丝那样平日升天,去往另一个世界,别人一定会以为我疯了。所以我只对你说,我相信你是懂我的人。你会理解我的想法。
我喜欢这种天马行空的想法,这正是我为什么会喜欢这部充满了魔幻色彩的《百年孤独》的原因所在。很多人的想象力被禁锢了,就像一只可怜的爬虫,甚至没有飞的勇气。然而马尔克斯打破了所有的局限。我喜欢的是他用打破一切的勇气在描写孤独。他毫无避讳地书写布恩迪亚家族中男男女女的情欲与孤独。除了蕾梅黛丝之外,每个人都醉心于探索发现外部世界,或投身于狂热的战争,或陷入情欲的泥淖,有人抗拒孤独、躲避孤独,也有人抱守孤独、沉迷孤独。结果是陷入更深的孤独与痛苦。
马尔克斯可以打破一切,却无法打破孤独。孤独就像一个魔咒,充满着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他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绑在栗树底下,白天黑夜,日晒雨淋,直到死去;他让年迈的乌尔苏拉在双眼失明后依然凭借嗅觉与听觉拥有敏锐的判断力,从而在黑暗中费劲心力地耗尽自己的余生,直到她被人遗忘后有一天脊背爬满水蛭;他让丽贝卡在丈夫死后心若死灰将自己关在小黑屋里直到身上爬满蛆虫:他让正处于恋情中的梅梅在失去恋人后又被母亲强行送往修道院,直至死去再未开口说过一句话……
无穷无尽的孤独,就这样日日夜夜的啃噬着每个人的心。让读者看着他们在孤独中一点一滴地走向衰老与死亡。这世上,还有比《百年孤独》中更加孤独的人吗?我想人们之所以如此地热爱这本书,不仅仅因为它是一本名著,而是因为事实上每个人都身处孤独之中。如同我给你的写信。因为我是孤独的,而你,也是。
只是,有时这种孤独被我们自己忽略,也许是我们有意去遗忘。我们也像《百年孤独》中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那样,一次又一次地出击,努力地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在认清自己发动战争仅仅是因为内心深处不可名状的恐惧之后,他潦草地签下停战宣言,回到炼金屋里。从此,他每天制作两条小金鱼,然后销毁。第二天又重做。直到有一天他在树下小便时卑微地死去。
还有阿玛兰妲,在她年轻时因为嫉妒而阻止远房妹妹丽贝卡的婚礼,最终犯下灵魂的罪错,一生内疚不能自拔,并退守于孤独幽怨之中。她前后喜欢上两个男人,可是在他们向她求婚时,她又断然拒绝。一个为她的拒绝心碎而死,一个对她痴心不改。甚至不惜为她牺牲自己用锦绣年华换来的无限荣光,但阿玛兰妲仍不为所动。但是她又在彻底拒绝了这位坚毅的追求者后,再也无法忍受执拗性情的重压,锁在房间里为自己孤独到死的命运痛哭起来。此后,她终生未嫁。当年老的她在受到死神的通知时,她开始为自己编制寿衣。死神告诉她,完工之日就是她的死期。为了延缓死期,她用世界上最精细的手法去编制织通向天国的衣裳。整整用了四年的时间。但是在织到最后时,她竟然故意加快了速度,仿佛在熬过人世间最深的孤独之后,她已经无所畏惧——世界不过是身外之物,她的内心不再为任何苦痛而波动。
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每个人都有各自鲜明的个性,但是不断循环往复重叠使用的“奥雷里亚诺”和“阿尔卡蒂奥”这两个名字,令人觉得他们的名字仿佛也被命运淹没了,仿佛没有一个人真正拥有过自己的人生,没有一个人真正属于他自己,真正地活出过欢快的一生。无论年轻的时候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做出过多么疯狂的举动,最终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只能与孤独为伴。
从小说的开篇“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到小说的最后 “这个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在马尔克斯看来,生命注定是一场悲剧。在庞大的轮回面前,每个人都不过如同一只白蚁一般,渺小若沧海一粟。一无所有地到来,又一无所有地离开。其间制造过的所有辉煌其实从未真正属于自己。当一切都成为泡影,竟然只有孤独永恒。让读者感觉到一种彻骨的绝望。如同当下的世界,多少人,还来不及道别,就已经在某一个瞬间停止了呼吸,在绝望中喘不上一口气,只能如同被大海淹没一般,淹没于无尽的黑暗之中。
曾经,人们所极力向往的爱情,亲情,友情,事业,荣誉,权力……却在看不见的病毒面前,渺小到不如一粒尘埃。曾经努力追求与维护的信念,在瞬间土崩瓦解。我相信,身处疫情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孤独,无助。也许,这个时候,人类才会明白,我们所谓的强大,有时是如此脆弱,甚至不堪一击。所谓的富有,原来竟换不到一块遮脸的薄布。我们似乎突然醒悟,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强大,那么富有。甚至在死亡来临,才会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在这个到处弥漫着焦虑的特殊时刻,也许我不该写这些。以免人陷入到一种更加孤独的绝望之中。可是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清醒过来,而做出积极的反应,或许趁着这段闷在家中无所事事的时期,再将这本书重读一遍,以排解自己的孤独与苦闷。当你看到有人比你更孤独,更无望,也许你的孤独就会得到削减或释然。
啊,亲爱的毛郠夫人,我想我可能是和你说多了,本来我想和你说说我最近有创作一部长篇的想法。其实一直有这么一个想法。只是最近尤其强烈。想要创作一部类似于《百年孤独》一般宏大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我希望像马尔克斯那样,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生命深刻的领悟,让世人看到,尽管孤独与人类形影不离,但是我们不应该顾影自怜,而是在看清生死之后,更加珍惜与热爱生命。如同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我写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一本又一本的书,以及给你献上一封又一封的信。这是我排遣孤独的方式。在不断地写作中,不是孤独淹没了我,而是我胜利地将孤独淹没于我深沉的思绪。我终于以这样的方式战胜了病毒,战胜了孤独,也战胜了自己。
祝岁月静好!
安 于2020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