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吃,我们有着共同的记忆,何况作者与我为同乡。不说别的,作者绘声绘影的叙述,舌尖随着熟悉的记忆一下子仿佛跌入物资匮乏的70年代。说起这个最不起眼的大家伙,西红柿立马变得生动而立体,它的叶子发出难闻的臭味,全身长满了黏软毛,神奇又可爱的红果实被英国人誉为“love apple”。
嗯,设想一下,自己回到了70年代的北方,在一个小村落;那时,气候干燥清爽,日照时间长,番茄的优良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小时候老家的西红柿,要等到完全成熟才会摘下,薄薄的皮下,透过太阳都能看到流动的酸甜汁液;放在井水里冰过以后,张大嘴巴一口咬下去,顾不上吮吸从嘴角流出来的饱满番茄汁,清爽沁人的味道已经充满整个口腔,低头看看咬过的地方,熟透的像沙瓤的西瓜一样的颗粒果肉,闪着亮晶晶的光。
思君忆君,魂牵梦萦,何止是一粒西红柿的味道?还有落日余晖,冒烟的烟囱,调皮的小黄狗,我们一同坐在门前,夕阳西下,构成了夏天儿时所有美丽的图景。
我们的记忆多么地相像呀:
“看着冰箱里新买的番茄沙司,我又回忆起小时候家里的蒸西红柿酱,它是家里过冬的必备。儿时的冬天,没有多少新鲜蔬菜吃,中午放学回家父亲用储存的西红柿酱,在锅里爆香葱蒜,和着灿灿的鸡蛋做成红红的鸡蛋打卤。在寒冷的冬天,就在油辣子吃夜晚热腾腾的西红柿鸡蛋打卤面是多么惬意的事情。”(pg:125)
与作者同为山西人,最好的一口就是西红柿打卤面。阿蒙在其公众号“物种日历”里更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西红柿打卤面。
虽面条是主角,但西红柿打卤面对于面条并不挑拣,擀面、剔尖、抻面或者刀削面都可以,只要劲道滑溜的都好。然而,一碗魂牵梦绕的滋味最在乎的是西红柿打卤。一定要红油、鲜酸、卤汤细,这才是上好的西红柿打卤。一碗刚出面汤的鲜面条,用大勺舀上卤子,厚厚地浇在面上,嫌卤子不酸的话还要搭配葱油醋调和。热腾腾的,拌匀了之后西里呼噜的大口“喝”一碗,在冬天里滋味简直倍儿棒。
“物种日历”里,阿蒙也记录了正宗山西西红柿打卤的作法:
风靡世界的番茄酱,在山西人眼里大抵还是比不上西红柿打卤。红红的卤子可以调和一切吃食。蘸馒头,沾莜[yóu]面,吃拔烂子,和莜面栲[kǎo]栳栳[lǎo]。正宗的西红柿打卤是只有番茄。大火烧热麻油,炸一小把花椒,然后下蒜末姜末爆香,西红柿去皮切块,要在炸香蒜姜之后、油温再次上升的时候下锅,如此才可以炒出红油。西红柿下锅翻炒到软,加少许水,中火慢炖。西红柿卤子要细细炖透,西红柿的果肉化成果酱一样地粘稠,炖烂之后酸度会有所增加。点少许酱油,撒入细切的葱花,淋陈醋,加盐,再盖好微焖便可以出锅。放在白瓷海碗里,这便成为了山西人最爱的万能“酱汁”。
番茄,加了个番字就知道它是打西洋来的,是明朝末年由葡萄牙人带来的,但真正吃番茄的时间是在清朝光绪年间。
番茄给16世纪的欧洲人印象并不好。好奇的意大利人看着他们的西班牙邻居在偷偷品尝这种果实时,心里很不舒服,于是他们丢给猪吃,吃过无恙,意大利人才胆战心惊的试一试。北欧和西欧人拒绝它,认为番茄是威胁贞洁的植物。德国人认为吃掉番茄会变成狼人,还给它起了个可怕的名字“狼桃”。如果不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大肆推广,估计汉堡里不会出现硕大的番茄片。
在偏见和误解中,番茄好不容易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夏天还有另一种必吃的生疏----黄瓜。黄瓜在我们那儿至今还是叫名胡瓜。“做个拉皮,拍个黄瓜”,这是我们那儿民间最普通的吃法。科学考究,黄瓜祖先来自印度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南;如今,从印度到云南西南还有与黄瓜血缘相近的野黄瓜(cucumis hystrix)生长。
其实,在公元2000多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就有关于黄瓜栽培的记载。圣经中描写以色列人出埃及抱怨上帝成天只给他们吃玛那。圣经说,百姓中有些贪恋口腹之欲的人每天吃饭就嗷嗷乱叫:吗哪,又是吃吗哪。除了吗哪还有别的东西吗,不能来点肉吗?以前我们在埃及的时候,不花钱吃鱼,记得还有黄瓜、西瓜、韭菜、葱、蒜呢。
所以,吃黄瓜,人类由来已久,它是妇孺皆知的消夏佳品。黄瓜的吃法很多,多到无法累述的地步,它皮薄,水分含量很大,它的果肉含水量比重在90%以上。黄瓜适合生吃,这个特点使得它很容易成为致病微生物搭乘的方舟,不卫生的吃法容易引起恶性肠道疾病。
冬天,说说大白菜吧。
味淡清甜的百菜之主,大白菜的历史上可追溯到《诗经》中“采葑采菲”,葑味苦难咽,那时贫穷而饥苦的百姓在春天采摘葑的幼嫩花薹用于饱腹。经一代代演化,直到宋朝时的“菘”才与今天的百菜相似,元朝时改进了栽培方式,但也仅仅供富人吃食。明清时期菜农通过人工干预使得白菜结球,于是出现了现在的半结球和结球白菜。
普普通通的大白菜原来有上千年的演化史呀,一点也不普通。
北方人的冬天离不开大白菜。我记得,北方乡下大多数人家里都有一个储存蔬菜的菜窖。在滴水成冰的天气,只有叶片肥厚的大白菜和壮实的萝卜、土豆、苹果等才能经得住漫长寒冷的洗礼。大白菜虽然很可口,母亲的做法实在有限;菜球部分肥厚的叶片醋溜、炖菜,菜心可以炒食或凉拌。最难忘母亲的的白菜饺子,加一些肉馅,剁上半颗大白菜,就是家里一顿丰盛的饺子宴了。
出神入化的大白菜烹煮是这样的:
“最熟悉这种滋味的是母亲,初雪的冬天,她会从阳台上拎来父亲买来的大白菜,扒去干老的菜皮,摘下外层的菜叶垫在砂锅底,把中间白净带着银星的菜帮切成大片码在锅里,垫满半锅后,依次在白菜上垫好冻豆腐、烧肉、丸子、粉条,再盖上黄嫩的菜心。撒些调味的花椒、大料、姜片和切段的大葱,浇满汤汁搁在炉火上炖透。看着咕嘟嘟冒气的砂锅盖子,饱含汁水的菜香味开始弥漫。初冬的大白菜原本味道就很清甜,经过如此煨煮之后的厚厚菜梗已经入口即化,淡淡的菜甜味也融入到鲜美的汤汁中,于是我明白,这顿又要多费几碗饭了。就是这样简单的食材,和着冬日里雾蒙蒙的窗子里的昏黄灯光,裹挟着煤炉上蒸腾的水汽,这种让人思想的味道,便是我对初冬的记忆。”(pg:3)
就是这本书开头,像磁铁一般深深把我给吸住了。
与一般介绍植物的书籍不同,阿蒙的书出乎意料地好读,在这一本介绍蔬菜的科普读物中,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书的前言就很动人了,阿蒙说了自己为什么会写下这本书:
“或许是儿时父亲对农村生活的小话,让我产生了很多对充满旧时光泽的事物的兴趣。虽然仅有只字片语,却在漫漫的记忆中积累一个个故事。它们连着,又似乎不连着。那些日常又充满着很多消逝和未消逝的风物,就好像我亲自经历的一样,清晰的留存我的记忆里。于是我喜欢这些细碎的小话,它让我寻找到我无法触及却可以触及的这个世间。 这便是小话。在我看来,那些细碎的称不上故事的记录,都是关于自然和生活的小话。”
百度百科对阿蒙的介绍是 “自幼热爱并且亲近自然,喜欢记录生活,自觉生灵可敬、万物可亲“、”爱博物,爱科普……分享博物带来的快乐。植物是他的奇妙邻居,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他也乐于和每一个人分享他和植物之间故事。"
看完《时蔬小话》,发现确实如此,阿蒙笔下的每种蔬菜仿佛在是他的街坊邻居,亲切又真实。
这是来自蔬菜的问候-----田园感十足的植物科普读物。
中文书名:时蔬小话
作者:阿蒙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数:336
出版时间:2014年4月第一版
2016年1月第5次印刷
注:西红柿,黄瓜,大白菜的插图来自本书,其他植物插图为阿蒙手绘,植物照片和食物为以前家里种过的和餐桌上出现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