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岛回来后,唐诗问陶玲,报给市委市政府的报告批下来没有?陶玲说没有,但是有个新情况:栏杆集镇陈泗湾村前天来人,要求党史办帮他们村的陈原道烈士故居修建起来。唐诗心头一怔,下面的这些人消息倒是灵通,一定是党史办最近的动作影响到那里,因而闻风而动。村里有这个积极性是好事,问题是这边李慰农故居的修建尚无头绪,此时再向市委报告修建陈原道故居显然不太合适。但就这样干等着也不是办法,也罢,还是先到村里去看看吧。
陈原道1902年出生于安徽巢县陈泗湾村。1925年在芜湖“二农”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被选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后,曾先后在河南、河北、江苏省委工作,1933年4月牺牲时为江苏省委常委兼上海革命工会党团书记,主持上海工人运动。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陈原道表现出超强的斗争精神和出色的领导能力,在他牺牲后的1934年1月20日,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式致词中特别提出,为黄公略、恽代英、韦拔群、陈原道等烈士默哀3分钟,足见其在党内的影响之大。
和油坊郑村一样,陈泗湾村的村民也都自觉地保留着烈士的故居。唐诗是在镇文化站王站长的引导下,来到故居的。他前后看了一下,房子虽然破旧,但还能住人,只是屋顶有几处渗漏。故居共两进,前进和后进中间隔着个小天井,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住在后进里。王站长说,老人住在这里,既解决了住处,也看护了故居,房子长期没人住更容易出问题。唐诗想想也是,这里的故居比油坊郑村的故居状况确实好不少。
在村里,唐诗见到了陈原道的两位侄子,就是他们向党史办提议修建故居的。唐诗问他们,是否知道李慰农故居的事?他两说,听说了,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北京的大哥明年清明节要回老家祭祖,我们希望在他回来的时候能看到一个完好的故居。
“北京的大哥,他是谁?”唐诗一头雾水,“他和烈士故居有什么关系?”
这事王站长知道一些。他告诉唐诗,北京的大哥是陈原道的遗腹子,出生后随母姓,作为烈士的后代,他受到了组织的重点培养,现在是中央某部委负责人。
唐诗听了大感意外,陈原道居然还有这么一个有出息的儿子!真是虎父无犬子!想了想,便问陈家兄弟:
“你们现在能联系上北京的大哥吗?”
“能啊,我两刚从北京他那儿回来。”
“是吗?那就好。”
唐诗眼睛一亮,打定主意,对两兄弟说:“修建烈士故居是件大事,我们党史办没有这个权力,但我可以给你们出个主意。”
唐诗如此这般娓娓道来,两兄弟听了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