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阅读时长:3小时40分钟
推荐人群:学生、一般读者,有兴趣品味浅近唐诗背后的深远意义
看《中国诗词大会》,最期待看到的是蒙曼老师,喜欢她那股兴冲冲的劲儿,声音又嘎嘣脆,解说诗词的时候,准确细腻,让人豁然开朗,而且,她不掉书袋,不炫技,随时都能一字一句像备好的教案一样娓娓道来,只为了传递她那份源自心底的喜爱。
她就像我们形容北方的那两个字:敞亮。而哪怕是最简单的唐诗,在她的描绘下,都亮堂起来、彩色起来、声音起来、立体起来。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是按季节、按节气、甚至是节日来品唐诗,这就让我们在时序上与唐人处于同一个维度,气候、风物、景色,都变得可知可感。
全书从《唐诗三百首》中选了三十二首诗,大都平白如话、朗朗上口,不少是小学、初中课本选用的篇章。
但作为大学老师、硕士生导师的蒙曼,自然能讲出中小学课本上看不到的绣口锦心。
比方说王维这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一首不像王维的王维诗。因为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才十七岁,诗风还没有形成,但是感情却更充沛,显得质朴直率,而又情深意长。
这首诗,如果节省一点,可以写成:
独为异乡客,
佳节倍思亲。
兄弟登高处,
插萸少一人。
但这样就少了缠绵的诗意。
她分析第一句的情感浓烈,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啰嗦又重复,但正是用反复咏叹这一个“异”字,反复强调着自己的格格不入。
书中用大一新生的年龄、离家读书的孤独作对照,把唐朝少年的乡愁,直接拉到现在的校园中,真是古今无不同。
大约是由于自己的职业,她还加入了“教师节”的内容,选的诗,也是《唐诗三百首》中唯一的一篇皇帝诗作——唐玄宗李隆基的《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用蒙曼的话,这是“一个现实的政治领袖给一个千百年来的精神领袖写诗”,这种诗,必须写得高华典雅,才能让天下儒生心悦诚服。
逐句的解释我就省了,蒙曼说这首诗的几个好处,我是很佩服的。
第一,它典雅,几乎句句用典。因为是皇帝写给至圣先师的诗,又是封禅祭祀的场合,用典凸显文治,符合皇帝身份,也符合孔子身份。
第二,它凸显了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唐玄宗既没有讲孔子删定六经的文化功劳,也没讲孔子游说诸侯的政治功劳,也没讲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功劳,相反,他一直强调,孔子的理想都没有实现。
但是,尽管如此,孔子还是要“栖栖一代中”,还是要奔走呼号,这种虽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才是最伟大的精神,也是孔子的理想终究能实现的最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讲,唐玄宗的立意高出了他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也高出了今天的大多数人。
最后一联说:你当年未能实现的理想,如今终于实现了,你也因此而受到人们永远的景仰。这正是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封王。遗爱人间,香火不绝,唐玄宗给了孔子最大的肯定。进一步说,当年,你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如今,我作为皇帝,却来祭祀你,我继承了你仁义的理想,也打造了你希望看到的太平局面,这正是唐玄宗对自己,对开元盛世的微妙赞颂。这样结尾,真是余音袅袅,意味深长。
蒙曼有一种脱口而出的文采,本书是根据她的音频重新编辑的,里面保留了她的口语特征,作为文字读物有不够雅正之憾,不过我们已经熟悉了她那永远兴兴头头嘎嘣脆的河北普通话,读时总能自带音效,也是很敞亮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