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
1999年,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上映。
这部作品,让张艺谋斩获国内外电影大奖,也引发全社会对农村教育的关注。
故事讲述了在河北贫困农村里,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十三岁的女孩魏敏芝被田村长从邻村找来代一个月课。
高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只有一个要求, 就是让魏敏芝每天准确点清人数,一个都不能少,等他回来。
不料学生张慧科为了挣钱给家里还债, 跑进城里打工了。
魏敏芝得知情况后,独自一人踏上了进城寻人之路。
是的,一个都不能少
从1980年到2000年,国家对教育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定,叫作“穷国办大教育”。
那时的工作目标只有两件事--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任务。
史诗级的事业真的不容易,彼时政府的财力照顾不到所有的学校。
用很多地方校长总结的话来讲就是: “城市教育政府办,农村教育农民自己办。”
1980年代,农民基本都要缴纳一项“教育费附加”",钱上交到村里,只是用来给“村小”聘请民办教师。
很多村小就是在这个阶段兴办起来的, 农民家里有钱就出钱,有力就出力,算是让农村的基础教育勉强没落下。
公元2001年1月1日,中国宣布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当然,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程度难以想象,但只能先集中精力解决“有没有” 的问题。
其实一直到现在,“控辍保学”都是教育界第一政治任务,也就是要保证每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必须人人都要上学,不能有一个辍学的。
高中阶段的学生要求是不能有因贫困原因、上不起学而辍学的。
集团化之后的保师附校教育集团龙泉关分校执行校长杨俊芳,上任后第一件事,也还是要去走遍每一条沟,每一个村,到每一个建档立卡的学生家里家访,也是出于这个要求--600多个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分级管理体系。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
这使得县一级政府作为基础教育管理的责任主体、资源中心得以确定。
这里要提下大背景。
到2023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 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有没有的问题,基本是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