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学流行,一些人如临大敌、言之凿凿,言指 这一届年轻人不争气啦、荒废青春啦,大有痛心疾首之态。
大可不必。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苦和痛,时代的主角们自己会去判断,自己也该决定如何去调整。
那些看不惯“躺平”的高高在上的家伙们,不过是自己躺赚之后的“躺着说话不腰疼”优越感爆棚;,“一代不如一代”式陈词滥调的变种而已,不必理会。
下面重点说说,躺平的利弊和走向。
01
躺平只是喘口气而已。社会人,打工人,都有累P了、干不动的时候,停下来歇会儿,喘口气,躺下来睡一觉,在正常不过了。特别是看不到希望的重复性的付出,自己被象人肉干电池一样逐渐被榨干,那种感觉很糟糕、也很无助,这时候的确需要放慢脚步,乃至停下来缓一缓,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态位和未来,很有必要。
02
躺平不可长期维持,他们现在躺平了,大部分人过了一段时间还会起来,继续各自的生活和旅程。这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生理性决定的。躺到一定时候,歇得差不多了,总要起来干点什么。
医学上的统计是,人如果在一天内卧床(躺平)超过12个小时,长此以往,身体的许多机能将出现损伤和退化,比如腰背,脊柱都会不得劲儿,甚至肌肉都会萎缩;简单地说,就是躺平久了自己都会感到难受。
社会意义的躺平也是一样,2020年的新冠疫情像是给忙碌的中国按下了暂停键,人们不得不待在家里的同时,也意外地获得一大段难得的居家休息时光,开始几个月大家感受还不错,毕竟疫情我们国家控制得不错,没有以前上班下班那么忙碌了,免去了通勤和接送孩子的苦,慢生活过得还挺好。
但是,超过三个月的躺平生活,许多人就已经受不了了,倒不是因为迫在眉睫的生计(大部分家庭还是有些储备的)问题,而是吃吃睡睡,刷网剧打游戏,怎么都觉得不是个事儿,短期休个假可以,长此以往,人就快待废了,居家躺平反而更容易引发焦虑和不适。
所以,长期来说,躺平其实并不是最舒服的姿态,无事可干也不是人的目的和愿望,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和价值才是人的基本需求。
03
前些日子,一张图刷屏了。许多人从这只累到不行的猴子身上看到了自己。
这样的躺平,有错吗?
需要鉴别一下,哪些是必须躺平、乃至决绝地离开的。鉴别需要提升认知,这里就不重复了。
——人肉干电池。这种工作只是在加速消耗你,透支掉你所有的一切,把你消耗得差不多了再把你扔掉。这种工作,即便在高大上、再感天动地,再找更多的理由来感动自己,也必须决绝地撤离!这——是——自——杀!而且,不接受反驳。比如PDD的007式猝死型加班。
设置这种工作的人,背后有一个傲慢的逻辑:“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人有的是”。所谓“职场35岁”天花板,就是这种傲慢逻辑的体现。所以,即便目前的收入还不错,只要判断是把你当成人肉干电池的工作,完全不必付出忠诚度(甚至是不是摸摸鱼也未尝不可),干一个月,结一个月的钱,甚至干一天结一天的钱,就这么简单,而且要准备好随时跑路。与其等到你35岁之后被人当成人肉干电池扔掉,不如自己早做打算。
BTW,生活中那些持续消耗你的人也必须时刻警惕,无论是父母、子女、配偶、朋友,一经发现,马上脱离(关系),无需解释。
——替代性极高的重复劳动,不值得全情付出,只能依靠加班(延长工作时间和提升工作强度)来赚取基本生活费的,都不值得全情付出。它们只适合临时性解决温饱问题。注意,只是解决温饱而已,而且还是临时性的。比如某团外卖。
——无法持续提升认知框架,经常挤占私人空间和时间(包括睡眠时间)的工作,价值很低,基本上被判别为撤离,或者处于寻找下家状态。比如销售类工作。
04
躺平,貌似是一种放弃,但是,也为自己留出了更多的时间思考和做决定。
躺平,是为了增强自己的掌控感,睡到自然醒,按自己的意愿完善和提升自己,读书,学一门手艺,经过深思熟虑和比较之后,重新做出选择。让自己满血复活,这样的躺平,总比被塞进没有尽头(没有希望)的老鼠赛道里要好很多。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对自己负责,包括自己选择的躺平和躺平的后果(生活质量下降,可支配现金减少)。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想明白自己的生态位,自己的边界,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自己要干什么,并持续为之付出努力,这种努力同时又是自己可以掌控的,这样的躺平就没白躺。
别人的评价,绝大多数无足轻重,忽略不计,自己做的决定,自己为自己负责,才是重要的。
好了,躺平说了这么些,其实想说:现在这个世界风云际会,百年大变在即,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而自己能掌控的躺平,恰恰可以用来做战略上的抉择,躺平很必要。
先到此。
KEVIN.H.STEWART
202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