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感的缺失是大多数人痛苦和焦虑的根源。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掌控感》,这本书用轻松科学的方法,帮助我们走出无法聚焦、没有头绪、低效和混乱的情境。
如果你经常忘记重要的事情、做事之前感到茫然、无法专注和静心;如果你内心焦虑、充满情绪垃圾;如果你工作倦怠越来越严重,感觉生活正在失去掌控感....这就代表,你需要好好清理大脑了....
但是你会问,看不见的大脑要如何整理呢?
提到掌控感,很多人会觉得,那是非常高级自律的精英人士,才能拥有支配权和掌控感。自己的生活尚且一团糟粕,许多职场人士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究竟想做什么、如何去做。人生几十年,相信大家都不愿这样无认知无目的的度过。
所以,通过清理大脑,来获得人生掌控感,首先要了解自己,并且善用大脑进行思维整理。
接下来,我会告诉大家,擅长思维整理的人的三大特点。
一起来看看,我们能成为那个大家都羡慕的擅长思维整理的人吗?
文中作者提到,韩国教育电视台曾播出过一部大型纪录片,其中有一集是想试图揭开排名前0.1%的高中生之所以优秀的秘诀。你肯定好奇,尖子生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它们真的智商出众吗?研究团队得出的结果出人意料:尖子生与普通生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无论是智商,还是通过设置的问题,包括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分析,都没有找到特别之处。
于是,研究团队又进行了一项附加调查:测试学生对外语单词的记忆水平,以此来探讨他们的成绩与记忆力是否存在关系。
只统计记住单词的个数时,尖子生与普通生并无太大差异。但是,统计他们记住的单词个数与自己给出的数字时,5位普通生的实际测试结果全都与他们的估测不符。而5名参与测试的尖子生中,有4名学生对自己的预测十分准确。那么,这又说明什么呢?
结论就是,两组学生的记忆力几乎不存在差别。他们的差异在于对自己以及掌握的知识和未及掌握的知识拥有精确的认知。用心理学术语来描述就是:“元认知”,也叫“反省认知”。
由此可知,擅长思维整理的人具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元认知能力。他们能清晰地区分自己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事情,能做到和不能做到的事情。
而后,在韩国播出的另一档有关于学习方法的节目里,节目组联合首尔大学附属医院的教授将学习成绩优异的人的特点归结为执行力。执行力是大脑额叶的重要机能,额叶相当于一家公司的CE0(首席执行官),在进行决策或处理工作内容时,能够多维度地搜集、组织信息,并且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
那么,执行力较差的人又有哪些特征呢?首先,他们会毫无计划地冲动消费。其次,他们在购买东西时,由于不会按照类别寻找商品,会额外浪费许多时间。再次,即使制订了减肥计划,他们每次也都是以失败告终。最后,他们即使确立了某一目标,也容易半途而废;抑或是制定目标时好高骛远,目标超出了配能力所及的范围。
其制作团队集结了两类群体,分别是尖子生和执行力较差的人群,然后通过汉诺塔游戏对他们进行测试(见图1.1)。汉诺塔游戏既可以用来测试执行力,也可以用来培养执行力。
(汉诺塔游戏规则:游戏中有3根竖杆,其中一根杆子上整整齐齐摞放着几个大小不一的圆盘。只有将圆盘全部转移到另一根杆子上,游戏才能结束。需要注意的是,一次只能移动一块圆盘,而且较大的圆盘不能摞在较小圆盘的上方。玩家需要绞尽脑汁一怎样将移动圆盘的次数减至最少)
对于如何实现“最少次数”,尖子生很快就能找到操作办法。而执行力相对不足的群体给出的移动次数已大大超过了“最少次数。”当节目组询问如何将圆盘全部移动到另一竖杆上时,表现差强人意的选手答道:“实际动手试了一下,也没想太多,而且我有点着急,就那么糊里糊涂做到了。”而尖子生给出的回答则是“开始思维有些混乱,但在思考该挪动底下的哪个圆盘时有了思路。于是就这样一步一步做到了”或者是“关键是先制订一个计划,而不是一开始就上手操作”。
测试结束后,研究团队针对在执行力测试中得分较低的学生和普通人,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训练。不但这些人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而一名之前在100位同学中位列第99名的学生,更是一跃成为第一名。对于高难度的汉诺塔游戏,这名学生也已经游刃有余,他说:“决窍大概就是,寻找规律并且制订计划。”
擅长思维整理的人具备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具有高效的执行力。他们在着手做某件事情时,会先判断这件事在自已能力范围之内还是之外,然后基于自己的需求,设定一个可达到的目标,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节奏去解决问题。
如果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就会向身边的朋友或同事寻求帮助,借助他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擅长思维整理的人具备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能够全神贯注于正在进行的工作。参加韩国教育电视台的第一个实验、排名0.1%的尖子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注意力非常集中。在书桌前坐上相同的时间,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不同,学习效率也必定会有显著差异。
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专注力,如何增强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如何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呢?
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如何提升专注力。
成功人士的日程往往排得满满当当,有大大小小的工作需要处理。然而,开会时他们就专心开会,谈业务时就专心谈业务。与之相反的是,普通人即使是与人聊天,脑海里也往往充斥着其他零碎的想法。
我们需要用一种方法,把所有的事情都提前安排妥当。没有“一日之计”就开启一天的生活是不行的。在新的一天开始前,我们需要熟悉自己的行程安排,从中挑出能够利用的时间。最好是以小时为单位,将每个小时要做的事情写下来。可以的话,提前设置一个手机闹钟提醒自己。如果你上午需要出外勤,那么在开始上午的工作之前,你可以提前设置好闹钟,比如设置在出外勤前10分钟。这样一来,你在处理工作时,就可以摒除外勤相关的杂念,全神贯注于手头工作,直到闹钟响起。
事实上,为了使自己专注于某一项工作,许多人会使用“番茄时间管理法”。就像煮意大利面时需要设定烹调时间一样,番茄时间管理法是指用计时器来安排工作节奏,每工作25分钟就休息5分钟。
第二个问题,怎样才能提高执行力呢?
有兴趣的伙伴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一下汉诺塔游戏。有研究结果所示,仅是针对汉诺塔游戏进行训练,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执行力。下面手机上也有汉诺塔游戏的APP,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练习。
那么我们要想在日实际工作中提高执行力,可以将一项工作分割成为更小的“行动单元”。我们的大脑是以区块的形式进行记忆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记住更多的内容,但是记忆过程中,更小的行动单元往往会纠缠在一起,容易让我们的记忆、意识混乱,往往不知道当下该做什么,还有什么没做。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制作甘特图的形式把它体现出来。比如有一场活动要在两个月后举办,我们可以用甘特图将活动筹备工作进行细分。比如你今年有很多连续性的学习项目要开展,也可以用甘特图的形式把它标记出来。这样会让大脑更清晰,也更能确保自己在沿着实际路径行进。
一开始制作甘特图时,会感到有些困难。这是,不要苛求完美,只要将与某项工作相关的所有条目按时间顺序写下来并进行分类即可。关键是将工作进行拆分(分解)的能力。
第三个问题,如何提高我们的元认知能力?
前0.1%的尖子生能够使用多种方法来检验自己是否已掌握所学知识,其中之一就是反复查看自己的错题,将原先不懂的问题彻底搞明白。可以看出,他们非常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不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复盘,我们就会反复犯同样的一种错误。
如何检验学习效果呢,如何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呢?调查中有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自己遇到较难理解的内容或者是他人遇见难解之题时,就会欣然为对方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他既能弄懂原来理解不了的内容,又能加深记忆。实际上,根据学习效率金字塔,最佳的学习方法就是相互讲解。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聆听他人讲解时自以为已经完全掌握了,自己动手操作时仍然不知所措。在工作中为了对自己能做到的事和不能做到的事进行明确区分,我们需要不断训练自己的认知状态。清晨制定的计划是否能当天全部完成?如果不能全部完成,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我们需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复盘,每天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认清自己擅长的领域和不擅长的领域。
思维整理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前面提到过的首尔大学教授团队曾进行过一项调查,让参与调查的人们从16个选项中选出学习中最重要的3项。排名01%的尖子生选择最多的选项是:第一,不懈努力;第二,目标意识;第三,学习习惯。号称“衡量能力的尺度”的“智商”只位列第九。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知道自已能做什么,并且努力提高制订计划的能力(计划力),最终就能成为擅长思维整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