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一式总关情
这里的情指什么?指家国情怀。戴老师上课前,请学生背诵《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响彻耳边,更响在心上。为何要先背诵这篇散文?戴老师没有点评,也没揭秘,只说很好。这让我想到《落花生》的写作背景:《落花生》写于1922年,是许地山在“五四运动”后的作品。那时青年已经觉醒,追求个性解放。许地山在“五四”思潮的影响下,冷静地观察和思索着人生真正的意义。他反对封建,反对虚华,以踏实进取、质朴平和的文字谱写清流般的赤子之心。在那个年代真乃切实地道的心怀家国了。
两篇散文从遥远的年代经由戴老师穿越到今天这堂课,时空拉得长,意义深远自不必说,重要的是瞬间将学生和课堂带入时代的大背景下。出其不意间,戴老师精心设计的“起”为“下文”埋下重要伏笔。
大语文的广博深远,在它对作品的追根溯源上。教者需回到作者生活的年代,与时代同脉搏,与作者同呼吸。如此,教者与作者的对话才有可能真正发生,才有可能触摸到作品背后的“情”。遇见山,不管这山是“人山”还是“文山”,首需仰视、慎思之;其次步步爬上去,一探究竟,否则一无所获,且反显渺小。
到这里,再想想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入本单元的用意,便了然于胸。“一花一鸟总关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