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最近情绪有些低落,总是闷闷不乐,原来小鹏失恋了。
前段时间同事小鹏谈恋爱了,可谓是整个办公室人尽皆知,正在大家认为小鹏就要如胶似漆地坠入爱河的时候,却听说小鹏“被分手”了,对方留下一句话,“你人很好,但是我们俩不合适!”
而小鹏则认为自己倒霉透了,早上要闹钟提醒,午餐要问候吃好,晚上要睡前晚安,一直以来都是“小心翼翼”,明明“很用心”,可对方为什么不喜欢自己?
在公司,小鹏也是一个十足的“好人”,对所有同事都是有求必应,平时打印资料、修电脑、扫地....大家都喜欢让小鹏帮忙,而小鹏也为此任劳任怨。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小鹏那样,总是在刻意讨好别人,刻意迎合别人,总是在假装开心,甚至还要违心地奉承别人?害怕被别人讨厌,希望自己能活成“人民币”,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可最后依然被贴上了“老好人”的标签。
这本书总销量突破350万的《被讨厌的勇气》告诉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的烦恼都是来源于人际关系中追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看法,反而让自己活得不自由,而摆脱烦恼的关键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去改变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本书作者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书中以一位青年与一位哲人的辩论展开,通篇都以对话的形式,深刻剖析了阿德勒勇气心理学的精髓与要义——所谓的自由,就是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作者以超越心理咨询的方式,进行心灵的对话,是一本对自我成长和疗愈很有帮助的书。
一、颠覆认知的目的论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你现在的生活是由于你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这一句话还一度成为不少有志青年的生活动力!然而,心理学家阿德勒却完全否定这个观点,他认为真正决定我们生活的,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客观事情,而是我们自己对事情的主观看法。
就像是生长在同一个家庭的双胞胎,一样的家庭,一样的父母,一样的光阴,一样的世界,一样的过去,到最后却是不一样的人生。
阿德勒从这一点出发得出了解释人们行为的另一套理论叫目的论。
目的论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们做任何事情不是因为过去的经历,而是因为我们现在有想要达到的目的,所以主动选择了现在的生活。
我有一个条件非常好的男同学,大学毕业找了一位也同样非常优秀的女朋友,可谓是郎才女貌,可最终和他步入婚姻殿堂的,却是老家父母给介绍的各方面条件都不如他的女孩子。他自己也自嘲道:都是命!
然而这一切真的是命吗?实际上这只是他自我潜意识的选择罢了,他深知自己之所以选择了这样一个女孩子结婚是因为,他认为比他条件差的女孩子才更容易掌控!这就是他潜意识想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说,你不幸福,很有可能是自己选择的。我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也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我们经常会思考有哪些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是阿德勒的目的论却告诉我们:
在寻找方法之前,我们要问自己想不想改变,而迈出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勇气承担生活的责任,承认各种问题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
二、让人烦恼的自卑感和认可欲
阿德勒认为,生活中烦恼的根本来源就是人际关系,而许多人际关系的烦恼又都是由自卑感和认可欲造成的。
那什么是自卑感和认可欲呢?
(1)先说自卑感,阿德勒认为自卑存在于人的天性之中。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更加理想的自己以及希望达到的目标,当我们无法成为理想的自己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卑。
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有着积极的一面,它可以成为我们努力的动力。一个体操运动员认为自己不够优秀,于是不懈努力,终于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这就是积极的影响。
但是积极自卑感的前提是,我们的比较对象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成长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但是如果我们比较的对象是别人,那么就会让自己草木皆兵,徒增烦恼!
自卑感也有着消极的一面,它可以成为我们无法成功的借口。
如果你因自己能力不足而自卑,那么是把这种自卑当做我们成长的动力,还是当成我们无法成功的借口,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主观想法。
那么怎样消除自卑感呢?
阿德勒认为我们要注意比较的对象应该是过去的自己,而不是别人;同时要有勇气承担起自己的人生责任,让自卑感成为自己努力的动力,而不是不努力的借口。因为生活中各种烦恼的根源并不在于能力的不足,而是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责任和承认自己害怕改变带来的痛苦和挫折!
(2)再来说一下认可欲,阿德勒认为认可欲的本质就是去满足别人对自己的期待,为他人而活。
所以我们会一直在意别人的评价,看自己有没有符合别人的期待,徒增烦恼,长期以往让自己产生社交恐惧。
可我们到底在为谁而活呢?答案是自己。所以我们只要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无需在意别人的眼光!
那么怎样放弃认可欲为自己而活呢?
阿德勒给出的建议是做到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的意思就是,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给分清楚,专注自己课题的同时,也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
比如中国大多数的家长都会对自己的子女悉心照料,甚至很多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依然嘘寒问暖,不敢轻易放手,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巨婴”。然而这些家长不明白的是,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们自己也是一个独立的灵魂,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课题和灵魂使命,作为家长的应该学会放手,去完成自己的其他的人生课题,而不再干涉子女的人生课题。
所以我们要摆脱认可欲为自己而活,就不应该去在意别人的评价,因为别人怎么评价我们,是别人的课题,不是我们的课题,我们不应该去干涉。
三、勇气来自于何处?
既然我们知道生活中的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源又在于自卑感和认可欲,那么摆脱烦恼的关键,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去打破这些枷锁,去改变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那么勇气来自何处呢?
阿德勒的答案是,勇气来自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就是把别人看成自己的伙伴,在为伙伴做贡献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因为人只有在感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要建立共同体感觉需要做到三点,分别是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1)自我接纳: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这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肯定自我是不断地暗示自己“我能行”,而接纳自我是在自己“不行”的时候,我们也坦然地接纳。也就是说接纳自我,既要接纳自己优秀的一面,也要接纳自己不足的一面,我们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缺点、短板和不足,因为“人无完人”。
这并不是一个消极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分清哪些是“我能改变的”,哪些是“我不能改变的”,我们要努力把控好“我能改变的”,坦然接受“我不能改变的”。
美国神学家尼布尔的一篇祈祷文中这样阐述: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2)他者信赖:
是指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换句话说,他者信赖就是无条件的相信他人。
因为只有依靠无条件的相信,我们才能和别人建立起真正深厚的伙伴关系。
当然,阿德勒并不是让我们无条件的信赖所有人,如果你并打算和某个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自然不必信赖他;但如果你想要和别人建立深厚的关系时,你就需要无条件的信赖他。
假如,你信赖的人背叛了你,按照课题分离的观点,背叛你是别人的课题,不是你的,你无法干涉,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的课题就行了。
(3)他者贡献:
是指我们对他人作出贡献。因为我们只有在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或行为对共同体有益的时候,也就是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但是他者贡献并不是自我牺牲,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就是工作——到社会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务。劳动并不仅仅是赚取金钱的手段,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正是因为我们有勇气接纳真实的自我,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才能够视别人为自己的伙伴做到他者贡献,才能进一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然后更好地自我接纳,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去承担起自己的人生责任。
结语
生活中有两种自寻烦恼的人,一种是为别人而活的人,一种是看别人生活的人,这两种人的视角都在外部世界,而不是在自己本身。归根结底我们不是为了别人而活,而是为了自己。如果一味追求别人的认可,最终只能活在别人的人生中,无法体验到真正的人生乐趣。
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而在于你是什么样子。满足别人的期待,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想要活出真正的自己,获得真正的自由,我们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文:光飞紫翔
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