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境的“教育支持”
——读《农村留守女童:她们的日常生活与教育支持——以草山小学五(2)班为中心的考察》有感(第5篇)
在八月的蝉鸣声中,迎来了第三期“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第3个月的共读研修活动,李教授为我们提供了必读材料《农村留守女童:她们的日常生活与教育支持——以草山小学五(2)班为中心的考察》,参考材料《乡村初中班主任职业倦怠归因的个案考察——当地人的视角及其社会学的后设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赋能》,研读材料中有三个“关键词”——“教育支持”“职业倦怠”“专业发展”。深入领会李教授安排这3篇必读材料和参考材料的用意何在?
一、“教育支持”离不开“日常生活”
心里很想知道,“教育支持”是什么?先来研读2篇关于“教育支持”的材料:
农村留守女童:她们的日常生活与教育支持
——以草山小学五(2)班为中心的考察
戚务念 刘莉 王欣欣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不平等的童年”,留守女童可能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本研究依据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草山小学五(2)班的田野资料,描述农村留守女童的日常生活、学习、情感,考察其社会地位、生成原因,并试图探索关爱策略。农村留守女童在衣着、饮食、家务劳动、亲子沟通上低于其他群体之外,甚至低于在同一个屋檐下的留守男童。家庭与社区中持续不断地灌输着的“重男轻女”思想,甚至让留守女童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校园生活中,尤其是寄宿制生活,留守女童有着更亲密切的同伴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留守与否对于留守女童的不良影响。与父母相聚、共同生活的短暂时间,对于大部分留守女童显得格外珍贵,而分离是“最痛苦的时候”。“重要他人”的教育期望激发出留守女童的主观能动性,与较高的教育期望相比,留守女童在家时获得的学习辅导非常少,且现实中不难发现留守家庭教育投资上的男孩偏好。班主任等老师不自觉地成为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学校生活中老师们把女生当作弱者而使其受到一定优待。当前,农村留守女童处于整个社会分层与性别分化交互作用的漩涡中心,其成长和关爱需要社会各方更多的合力支持。
关键词:农村留守女童;日常生活;社会地位;教育支持
……
读这份材料的摘要,大致了解“教育支持”是针对教育对象的局部或个体,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现状及其成因,并提出必要且适切的关爱策略。
朱永新:完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势在必行
本报北京4月2日电 (记者张烁)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日前发布《适龄残障儿童入学状况调查报告》。报告通过在线调查方式,面向6至15岁残障儿童少年家长完成了9484份问卷。报告显示,2017年申请入学的受访者中,69%成功入学,28%申请失败未能接受义务教育,3%虽成功入学但在短期内已休学或退学。2017年入学普校的孩子,遇到最大的困难还是学校缺乏专业师资(69%)和老师缺乏特教培训(67%)。值得注意的是,17%的孩子在学校里遭遇了歧视、伤害,14%被老师排斥和不接纳,还有14%被同学或家长投诉。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认为,完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势在必行。首先,国务院及教育行政部门强制保障残障儿童申请入学便利程序即就近申请入学;第二,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启动残疾人教育条例实施工作的督导督查,敦促县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依法落实成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此外,应持续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向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转型,重视资源中心和特殊教育学校在开展职后培训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学术委员许家成指出,我国一批师范院校开设了特殊教育公共课程及相关课程,但数量太少、课程比例不足,难以应对我国融合教育的快速发展。建议国家加强对师范院校开设融合教育课程的支持,逐步实现我国所有师范院校或综合高校师范教育专业开设融合教育课程。
《人民日报》( 2018年04月03日 06 版)
读这份报道,了解不仅农村留守女童需要得到“教育支持”,适龄残障儿童也需要得到“教育支持”。通过研读2份有关“教育支持”的论文和报道,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教育支持?
我所理解的“教育支持”,是指针对某些特殊群体,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给予统筹协调、支持帮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在资源获得和公民权利等方面,通过关注农村留守女童、关心适龄残障儿童、关切心理问题学生等,为每一个适龄儿童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通过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使教育达到“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目的。
“教育支持”来自于哪里?“教育支持”有哪些主要形式?从两份材料的研读中得知,“教育支持”来自于国务院及教育行政部门、全国人大、县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师范院校,通过开设特殊教育公共课程及相关课程,以提高学校老师、重要他人的专业素养。当全社会所有的教育力量都能凝聚起来,以强制保障、督导督查、学校转型、职后培训、开设课程等方式,形成社会性、专业化、融合型的教育支持体系,促使各地、各校、各部门形成一股“教育支持”的强大力量,通过各教育主体之间“传帮导”的方式,促进“全人教育”“全面发展”的发生与发展。
《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中提到,自1994年开始,“新基础教育”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等层面开展丰富、持续的研究。相关理论与实践直接催生了“班级日常生活”这一概念,并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背景与实践资源。2016年起,李教授发起了“你好,寒暑假!”的项目研究,把寒暑假生活视作填补家庭、社区、学校的教育时空罅隙的“第四教育世界”,这就意味着学生发展不仅在学校和班级生活中真实发生,也在“你好,寒暑假!”的“第四教育世界”中真实发生。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学生的“你好,暑假!”生活中,利用教师的专业素养,去支持和帮助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家庭和学生,使他们的假期生活能够得到全面、个性、可持续的成长与发展。
通过“教育支持”,可以取得哪些教育成效?
(一)直面教育困境
以宏观调查数据为例,据 2013 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0-17 岁)数量达到6102.55 万,其中留守男童占 54.08%,女童占 45.92%,为117.77。就总体性别比而言,农村留守儿童与农村非留守儿童(117.25)和城乡流动儿童(116.39)比较差别不大,但分年龄段性别结果存在差异。在学龄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往往将女孩留在家乡,选择带男孩进城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在大龄儿童中,情况却相反。家长会让完成义务教育的女孩尽早进城打工,以补贴家庭收入,而男孩则可以继续接受教育。从 2014 年中国流动儿童数据报告中可知:2012 年全国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在校生平均性别比分别为 116 和 112,但是学龄阶段流动儿童性别比分别高达 152 和 149。
如果农村人口更多面临着生存困境,那么城市人口则更多面临着教育困境。“教育困境”主要来自升学竞争压力大,就业竞争压力大。“双减政策”之后,取消补课机构和补课行为,但是假期中大把的时间怎么利用,是家长们普遍焦虑的问题。特别是家长上班之后,孩子如果无人看管,很可能是在吹空调、打游戏、看视频等休闲娱乐中度过。于是,想方设法给孩子安排各种兴趣特长、思维训练、学科兴趣等充实假期生活。如果家长愿意花钱,孩子乐于接受也就算了,可能有的家长见不得孩子闲下来,孩子又不乐意服从父母的安排,就会导致亲子矛盾,甚至亲子冲突。
为了让学生过一个丰富、快乐、有意义的假期,家委会组织了“观日出·环湖跑”活动,全班共23位学生、21位家长参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老师又组织了一次“新场古镇研学游”活动,全班10位学生、3位家长和老师参加。
活动主题:“江南水乡古镇——新场”研学游
活动对象:学生自主报名,家长全力支持(人数最好控制在10人以内,今天做好核酸检测勿忘!)
活动预设:
1、9:00,临港大道地铁站集合;乘坐16号线,转乘沪南线,10:00到新场。下午4:00返回临港。
2、新场古镇研学项目:
探究“场、墩、灶”的名称由来;
探寻“浦东院士风采馆”“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切身感受新场古镇的人文底蕴;
寻访“一尺花园”“江南第一茶楼”等网红景点;
感受古镇的自然气息、商业特点和人文底蕴;
采访当地人,深入了解新场古镇的历史文化;
财商锻炼:一天花费100元以内,并罗列支出明细;
参观“南汇历史博物馆”(备选项)
活动成果:
1、撰写200字活动感受;
2、完成美篇作品。
注意事项:
1、安全第一,安全第一,安全第一!
2、一切行动听指挥,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
活动回顾与反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去年的福建周宁研学旅行,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于是,一直盼望着延续“行走的课堂”的有趣有味,趁着连续高温的间隙,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此地虽然来过多次,但每一次的体味不尽相同。这一次最大的收获是“小世界,大视野”。清代的民居建筑,花草的精致点缀,非遗的文化传承,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同孩子的眼中,有着不同的古镇风貌。有的对“新场”“石笋里”“三世二品坊”感兴趣,有的对清代民居建筑和风俗人情感兴趣,有的对古镇所留下的岁月印痕和诗情画意感兴趣,有的对俗世经年的流光烟火感兴趣,有的对童年记忆、玩物美食感兴趣,有的对人与古镇的和谐共生感兴趣……
“研学旅行活动”的意义在于“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和阅读体悟,与外界建立起某种联系,在寻觅和碰撞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人世繁华与内心静谧。
不足在于:此次活动探寻的时间长,与人沟通交流少,特别是当地人、清代民居的主人,以及新场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的介绍和故事,是我们想要深入了解和切身体会的。2019年,去浙江武义探寻古村落文化,找了两位当地长者,他们的口述颇有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遗憾在于:“浦东院士风采馆”“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等室内场馆,从3月起闭馆到现在,一直没有正常开放。由于疫情期间,本着“不聚集、不扎堆”的原则,我们组织了10位学生参加此项活动。其他同学只能在班级群的“实况转播”和参与同学的“美篇作品”中感受“江南水乡古镇”的独特韵味和文化魅力。学生们的美篇作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学生,阅读量,主要内容(特色)
耿同学,阅读量1250,探寻古镇奥秘,品味老街韵味,遇见美好童年,捕捉时光倒影
蔡同学,阅读量1440,了解新场名字由来,“三世二品坊”牌楼典故,感受古镇烟火气息
肖同学,阅读量1065,江南水乡刚柔并济,人际交往友爱互助,社会实践经验积累
沈同学,阅读量1629,水乡古镇的文化气息,按图索镇感受变迁,品味古镇内涵韵味
黄同学,阅读量1793,查阅新场古镇资料,旅美画家艺术创作,水乡古镇风土人情
胡同学,阅读量1347,江南的小桥流水,水乡的古朴风情,古镇的历史痕迹
另外,从2022年7月27日起,家委会和老师共同策划组织了“夏季晨跑”活动,有16位学生和12位家长共同参与,迄今为止坚持了16天,此项活动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夏季晨跑”的阶段性小结:
冒着酷暑,20220727,我们吹响了“夏季晨跑”集结号。
感谢耿同学爸妈、肖同学爸妈、丁同学爸爸、刘同学爸爸、彭同学妈妈一如既往地引领、鼓励与支持“夏季晨跑”活动。
您们辛苦了,感谢您们百忙之中拨冗参与这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社会实践综合育人活动!
为了让这项有意义的活动能持久、深入、有序、稳妥地开展下去,有几点建议仅供各位参考:
1、守时。6:30准时开始,7:10左右结束。这是我们快跑2圈,或慢跑3圈,或快走4圈,或慢走5圈的固定晨跑时间。
2、高效。不带宠物,不高声谈笑,不结伴散步,我们是奔着增强体能、靠近梦想、互相促进的目的去的,我们“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去和不去,参加和不参加,结果应该是不一样的。
3、坚持。坚持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越往后,对我们的体力、耐力、抗挫力的考验越大。一个人松懈怠慢,可能会影响到整个队伍的精神品质。
4、欢迎。欢迎所有“晨跑队员”的家长在双休日或有空时参与这项活动,让我们的精气神聚焦在一点上,这个假期,我们可以做的比以往更好。
谢谢每一位家长和每一个孩子的热情参与。这个暑假,我们最靓!
20220810请每一个参加晨跑的孩子,用50左右的文字,抒写出内心最真切的体会和感受,也欢迎家长以观察者的角度,抒写“晨跑”以来孩子的细微变化,并发在群里,谢谢!
李同学:自从7月27日开始,我们的晨跑活动就开始了,那时我们的队伍还并不壮大,只有15个人,我们也是好不容易从空调房里走出来,大部分人跑了一两圈就累得腿软筋疼。不过,经过了13天左右的“折磨”,“我们”已经不是当初的“我们”了。且不说现在晨跑队人数翻了一倍左右,现在的我们没什么特殊情况的话,跑两圈三圈完全不在话下。晨跑教给了我们很多: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挑战自己的勇气,更有团结一致的定力,相信我们一定能以全新面貌,在重返校园时更上一层楼。
沈同学:早上起来参加晨跑已经两周有余了,从刚开始挣扎在床上起不来,到了现在闹钟一响就条件反射,快速起来整装待发,或是“小宇宙”驱动,或是情不自禁,更或是有着老师和同学的等待,让我每天早早抵达晨跑公园。这么多天来,晨跑让我燃烧了许多脂肪,增添了些许肌肉,更让自己的肤色增添了一个黑度,但这值得拥有!再次感谢我的老师、同学们和家长们给了我动力和毅力,让我继续努力和坚持。我相信这次晨跑不仅让我增强体魄,下学期体育课也将轻松应对,让我们一起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丁同学:虽然我参加晨跑队的次数不多,虽然我跑得也不好,但是晨跑对我的改变依旧很大。原本的我会赖床,十分抗拒早起,也难以跟上大部队,我的身影总是落在最后,举步维艰、挥汗如雨,但我看到了落后的自己就想要坚持、想要超越。渐渐的,我也有了小小的改变。我能早起了,我能靠着毅力缩短了差距,但还需努力。尽管由于时间冲突,我只能在周末时参与,但晨跑还是能让我学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并收获了坚健的身体。这个活动一定能让我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任同学:参加晨跑后我改掉了赖床的习惯,每天都能按时起床,跑完后一整天都精神了。每天跑完后都会出很多汗,但反而觉得流汗很舒服,让身体放松下来,收获了很多。我不擅长跑步,所以总是跑一段、走一段,但我还是坚持跑完自己定下的目标。晨跑让我瘦了一圈,身体更好了。我觉得有的时候不要太在意结果,过程很重要,贵在坚持,如果每天进步一点点,能坚持下来的话,也是很不容易的。
肖同学:一开始,我对晨跑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懒惰、乏力的状态,因为之前没有训练过,很早起来,还要跑超越自我的长度,感觉非常吃力。渐渐地,我对晨跑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突然觉得这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再说我平时起得较晚,跑步有助于身体健康,于是我坚持和同学、老师们一起晨跑。要说收获嘛,第一点是坚持与毅力,前几天看了巴塞罗那的42km马拉松比赛,最后2km,能听到运动员们气喘吁吁的呼吸声,但他们依然依靠毅力到达了终点,太不容易了!第二点是超越自我,每周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很好了。之后我也会每次参加晨跑,做到不缺席,“享受”跑步的过程。
耿同学:与大家略有不同,在班级的晨跑活动开始前,私下里我已经开始了这项运动。为了避开夏日的烈焰,我常常选择一个人在小区的车库里跑,面对周边一成不变的水泥墙壁和零星来往的车辆,跑步显得有些枯燥无趣,是意志在坚持,但难免会有提不起兴趣的时候,偷个懒,美名其曰“给自己放个假”。但自从参加了班级的晨跑活动后,才真正体会到“原来跑步也是一件令人享受的事”。“享受”一词囊括了许多,有跑完后酣畅淋漓的享受,有观望沿途美景的享受,有边跑边交流沟通的享受,还有收到家长同学们鼓励表扬的享受,套用孟子的一句话“独跑跑不如众跑跑”。当踏过树叶投射在跑道上的斑驳光影,当一次又一次“卯足了劲”选择坚持,当大家热闹地凑在一起合影留念……一切仿佛都“亮堂”了起来。耳边是欢声笑语,心上是鸿鹄之志,用方寸脚步丈量天地的广阔、迈出人生中精彩的每一步。
肖同学妈妈:喜欢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更喜欢清晨迎着朝霞和大家一起奔跑的你;从最初不愿意户外跑到每天坚持,并且还积极邀请姐姐和其他同学一起参与,也从开始2公里断断续续逐步到3公里,而后又在在汗水浸湿的衣服里拖着不是很矫健的步伐坚持到4公里,我感受到你的毅力与坚持后的包容;奔跑吧,少年!愿我们不辜负每个太阳升起的日子,坚持自己,一路向前!
耿同学妈妈:观察自己的孩子,从小缺乏运动,重心都在学习,如今的她“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柔弱得如同古代的书生。这让我想起毛泽东在年轻时,故意在冬天里洗冷水澡、到大江大河中去搏击风浪。“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没有健康的身体,其余的都是空中楼阁、水上浮萍。先是思想的觉悟,然后用行动去执行。疫情解封后,我就带着孩子投入到晨跑训练中。刚开始训练也是艰难的,路程跑得不多,嘴上却天天喊痛,不忍、害怕,只能断断续续,“欲速则不达”,只能安慰自己还是要慢慢来。但贵在坚持,虽然中间有过停歇,但是没有放弃,从停停走走到持续慢跑,进步日益明显,到最后,不用陪跑,完全她自己一个人搞定,跑步训练总算有了一定成效。
这期间听说有些孩子整天窝在家里吹空调、玩游戏,大好的时光白白荒废,人生的路那么长,但早早就想着躺平,拿什么去拼搏,于是就想召集更多的同学一起加入跑步,与其窝在家里在安逸享受,为什么不到大自然中吹吹风,不到太阳底下接受烈日的暴晒,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才是人的根本。跑步是我能想到的发动孩子们锻炼的最好方式,跑步不光锻炼身体,还磨练意志,跑步可以分泌多巴胺,可以缓解焦虑、可以愉悦心情,在他们这个年纪,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也幸亏有老师和家长们的支持,有和我一起忙前忙后的肖妈妈,有坚持领跑的丁爸爸,有远在深圳、以身作则的耿爸爸,还有抽出周末时间来监督晨跑的刘爸爸,最重要的还是董老师,在关注每一个孩子,鼓励每一个孩子。借用他人的一句话“跑步,不仅仅是跑出去,而是把自己找回来。”让我们一起帮助孩子去找回青春活力、信心满满的自己。
每天早起锻炼身体。从坚持晨跑的孩子和家长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团队的协同力量和个体的品性锤炼。特别是学生的“精气神”有了明显变化,晨跑队伍中不再出现懒散和怠惰的现象,每天都能保持积极热情、昂扬向上的精神态势。
(二)满足特殊需要
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人需要得到教育支持?教育既要面对群体发展解决实际问题,又要满足个体需求实现全面发展。结合个体的教育教学现状,也谈“教育支持”为学校教育中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帮助。如:身体健康受损的,心理问题突出的,学习遇到困难的、行为习惯偏差的等等,都需要社会(社区)、学校(教师)、家庭(家长)给予关爱和帮助,让特殊群体都能感受到教育是一份爱的事业,并从中找到学习乐趣和成长自信,提升全面发展的策略方法。
“观日出·环湖跑”“江南水乡古镇——新场研学游”“夏季晨跑”三项活动,全班一共有49人次(学生)、38人次(家长)参加。其中三项活动都参加的学生有耿同学、曹同学、沈同学、陈同学4人。其他没有参加活动的学生,自主安排假期生活,主要以完成作业、补充学习、休闲娱乐为主。在没有家长提出需要得到老师“教育支持”的情况下,“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家长、学生、老师,成为相对独立、缺少交集的三大教育主体。另外,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除了保持学科教学的专业性之外,还需要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教育责任,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职业倦怠”离不开“外部环境”
……
三、“专业发展”离不开“自我赋能”
李教授在《实现班主任的专业发展》讲座中提到:
班主任所需要的五大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系统建构的能力、动态生成的能力,综合融通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班主任的“做听说读写”
年轻班主任,完全可以成为“生长型班主任”
乡村班主任,完全可以达到极高的专业水平
做“真教育/大教育/活教育”
勇者不惧
勇于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
勇于探索自己的教育实践和积累教育智慧
勇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融入、建设发展共同体(校内基于班级的教师团队,跨界的共同体)
仁者不忧
承担学生发展的关键责任,成就学生(特殊需要儿童)
做家长的贵人,融入社区教育中
心怀天下,以教育者的仁心从教
智者不惑
整体结构意识下的具体工作(专业标准)
学生立场下的班集体建设(成事成人)
基于班级建设实践的班主任专业发展(自我超越)
很长一段时间,内心一直纠结“做听说读写”和“听说读写做”的先后次序问题,从这次“你好,暑假!”项目研究中,进一步明晰了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成长路径,当以“实践”为先,结合“听说读写”,让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戚务念博士的三篇学术论文,无一不指向真实情境中的“教育支持”,对“农村留守女童”的“教育支持”,对“乡村初中班主任”的“教育支持”,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支持”,正如朱永新博士所提出的“完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势在必行”,有了不同层面、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支持,才会有教育“面向全体、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你好,暑假!”这个特殊教育时空中,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理念指引下,基于学生发展的立场,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和研究,通过“活动育人”的方式,努力提升假期生活的质量,使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价值多元,以真实情境中的“教育支持”,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