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手联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研讨会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高考内容改革提出更高要求。前不久,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为落实总体方案要求,做好教考衔接工作,发挥高考对教学的正向引导作用,联合教育部教材局、基础司、学生司,共同召开“四手联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高考内容改革研讨会”,邀请教育学专家、课标组专家、教材专家、一线教师等,共同就高考内容改革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研讨。
关于高考内容的评价
一般而言可以有三个标准,其中之一是考试内容的价值性。即如何选择能够充分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与高考内容改革原则的内容。哪些知识与题目是有价值的,如何更好地把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结合起来,两者并不是零和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键是结合机制的设计。
高考语文试题具有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双向功能,因此结合机制十分重要。从高考近几年语文试题探索来看,也取得了不小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被语文教师诟病的问题,如试题结构的固化现象、部分试题因命制原因导致的答题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所以,今年的试题一定会在这方面有所变化,我们一定要注意连续三年考过的题目类型,这种试题,大热三年,必死无疑。
基础知识的考查不意味着单个知识点的考查,要减少单一知识点的考查,尽量基于真实问题情境,通过系统性、综合性、结构性知识的整体运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水平。
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考查是新课标提出的命题建议之一。因此,语文试题的真实情境还可以继续深入探索,在语言运用、作文甚至文言文等试题类型上都会有所突破。
高考语文命题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不能为了避免跟学过的、用过的材料重复,就故意找一些生僻主题的文本考学生。材料内容偏了,考的是对这个内容的知识把握程度和学生的知识面,就不是语文能力了。考语文能力主要在设问上,题目的设问应当是需要学生想的、又是文本应当考查的“点”,学生回答问题是需要根据思维规律推论得出的,这样的题目是上等;如果答案在文本里面可以找到,只能是中等题;如果答案似是而非,只能靠刷题的经验猜出来,这样的题目就是下等题。近几年的高考语文题,上等和中等的题目数量不断增多。
上面的第一句话很重要。我觉得它所表达的意思是,高考试题所选文本质量必须上乘,应该以名家名作或一流作品为主,我们现在大量的模拟题,所选文学类文本很多都是二流、三流作品,艺术水准和格调不高,对培养考生审美能力没有任何作用。这种试题要坚决摒弃掉。练的越多,学生审美能力越差。
语文试题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规律。基于不同文本类型,考察不同的思维规律。后期训练,要多在训练思维逻辑上下大功夫。否则,练的再多,也是白搭。
要防止素材类型和试题的固化。比如说,文学类文本阅读,各类体裁应当均衡一些,不要全都是小说,材料选取要选择佳作。命题时,要考虑所选阅读材料的典范性,没有必要为了避嫌去选择偏僻的文段。
看来2022考查散文可能性很大,要做好复习备考。
高中语文课程强调“群”概念,教材中也出现了众多组合课文,特别是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多文本阅读是个常态,所以高考试卷也需要充分考虑这一实际......
新高考试题在小说阅读、论述类信息类阅读上已经有了多文本组合,后续在文言文文本选择上、诗歌文本选择上也可以做这样的尝试。
写作目前大都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实用性写作或思辨类写作,是否可以尝试在文学类阅读中体现一些文学性写作的内容需要探索,而这种探索也恰好可以体现出读写结合的综合考查的命题导向。
文学类写作会出现在大作文或小片段写作里吗?也许。
开发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性的试题是相对于考查固定的某几个知识点、有标准化的作答过程和唯一结论的试题而言的。为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要在高考试题中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性的试题是对学生所学学科知识的综合考查,答案的形式并不唯一,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素养。
开放性试题以前在小说阅读最后一题中出现过很多次。随着命题技巧逐渐成熟,可能会出现命题效果更好的开放性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