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是江武墨优秀圈子的第133次会议,也是我所参与的第一次。
自和江武墨学习以来,就一直耳闻这个圈子的神奇——说是能够飞速成长,说是让人念念不忘,说是可以让大家聊得忘乎所以,茶饭不思... ...
如今终于能够亲自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多少是有点激动的,即使仅仅是个旁听生。
第133次会议的讨论中心是“日程安排”,很生活,也很实用的主题,对于我们这种每日都想更自律的学习者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了。
对于这个主题,每位参与其中的人员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梅华姐将日程安排视作由迷惘到确信的桥梁;秋海姐则是把日程安排当作孩子攀登的阶梯;江武墨就更厉害了,他将日程和安排进一步细化,给出定义,层层剖析。
每个人对“日程安排”都有不同的定义,每个人又将自己的定义清晰地解释。
原来,思维,是需要自圆其说的。
01
纵向认知:思维要形成自身的笃定,再自圆其说
经常看成长类书籍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总会不自觉地开始信服,然后疑惑——他们是怎么做到能够让人如此相信的。
参加完优秀圈子的会议,我想答案找到了——信服的根源,在其思维的深度,而这深度是其笃定性造就的。
笃定,一指极有把握,二指从容不迫,二者合一,自然让人信服。
在分享开始前,我对“日程安排”的思考,仅仅停留在时间轴的利用、番茄工作法的辅助以及优先级的排列上,很明显,这些都是市面上常见的内容。
随着会议的进行,在听取分享人的表述后,我对“日程安排”有了更深度的思考,即日程安排于我而言的意义在于——自我把控。
这样,笃定中的极有把握就达成了。
围绕自己“自我把控”的新定义,市面上的理论和知识就可以为我所用,辅以说明这个笃定,以此为基础的阐述就会形成自圆其说的局面。
这样,笃定中的从容不迫就实现了。
以前的自己总是在据理力争中逐渐败下阵来,明明是非常有理有据的事情,到最后也会争得灰头土脸。
现在想来,应是思维依旧存于表面,没有形成自身的笃定,自然也就找不到自圆其说的中心点,失败就在所难免了。
当然,这份笃定并不是要拿来做争吵之用,它是用来刺激深度思考和激发成长的。
2月18日,迎来优秀圈子的第134次会议,也是我正式参与的第一次,总共参与的第二次。
这场会议很刺激,作为新手分享人的我,一开始就面对临场分享的挑战。
主题很有意思——随机应变,很巧合地符合了此时此景此地此人的状态——小懒第一次分享的随机应变。
效果还不错,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当然其中也很讨巧的利用了辩论中缩小概念的方法,使得呈现看上去没有那么慌张。
整场会议下来,脑子都是飞速旋转的,在旋转中也发现了思维的另一个小秘密。
原来,思维,既可以具象也能够宏观。
02
横向认知:思维要得到创新,离不开宏观拓展
如果没有加入到优秀圈子,我可能至今都没有察觉到自己是个具象思维的人。
大多数人的思维都是趋向具象的,这是受生活、经历和知识范围所限,也是我们无法实现创新的根源。
就好像在分享中,会发现阅历越丰富的人,越习惯运用实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就好像我在面对会议主题时,习惯性地将分享内容缩小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
但成长,总是要划开舒适圈,勇敢迈出去的。
第一步,就是练习宏观思考,也就是墨墨所强调的多角度思考。
这个多角度,可以是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性格,重点则是不同的领域。
刚开始尝试多角度思考时,会切换不同身份,但有意思的是,身份不同,领域却仍未改变。
因为本身从事教育行业,所以在思考时,会将自己在制度制定者、教育管理者、一线工作者、受教育者和监管督促者等不同身份中来回切换。
若是以前,一定自豪于自己的多维思考,但在参加完会议后才惊觉,这不是多维,这只是多重身份思考而已。
若想做到真正的多维,打开思维的横截面,就要勇敢地跨出舒适地领域,去想想这个问题在商人的眼中会是怎样,从经济学的领域能获得什么。
只有实现宏观思考,才能得到真正的思维创新。
两次与会的过程,让我的思维有了纵轴和横轴,变得立体和多元了起来,再也不是一个扁扁的平面了,这是三十年都未达到的效果。
真的很神奇,也真的很幸运啊~
作者 | 酱小懒
编辑 | 江武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