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物品主宰了你的生活——《断舍离》
以下是《断舍离》的读书笔记。
断舍离的机制——第一章
断舍离不是简单的收纳术,甚至和收纳术没有半毛钱关系。收纳是一种被动的承受,内心是抗拒的;断舍离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出于开心而去做的事。
-
断舍离提供了一种看待自己与物品的关系的思路:
- 时间轴:只关注当下、现在、此刻,不会思考过去、将来的可能性(当下没用的东西就是没用的东西?),你觉得可能用到的东西,就一定永远用不上;
- 关系轴:不应该考虑东西有没有用,而应该问自己需不需要。主语始终应该是自己,而不是物品。自己才是主角。
一字以蔽之,断舍离就是:扔。
无法执行断舍离的根源或许是我们的内心在作祟。文中案例,我们总是把好东西放起来不用,而是用相同功能的差东西,其实根本原因可能是我们觉得自己配不上那个好东西。做法是应该果断丢弃差东西,使用好东西,同时会发生神奇的事情,我们会因为使用更好的东西而变得和东西匹配(我们变好了)。
蒙古人是断舍离的职业高手(游牧民族)。
无法丢弃的理由——第二章
- 如果你觉得自己丢不掉东西,不要过分自责,在这个问题上,有社会(物质过剩)、家庭(不止自己的东西)、自我三方面的责任,不全是你的责任。
- 断指的是禁止流入(房间),舍指的是开放流出,而现实人们的做法恰恰相反。
- 扔不掉东西的三种人:
- 逃避现实型(不愿意面对杂乱,借口做其他事)
- 执着过去型(物品代表着自己美好的回忆,可以保存,但是量不能过大,不能什么都保存)
- 担忧未来型(喜欢囤积物品,卫生纸之类的)
- 无法做到“断”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不懂得拒绝别人,再往下深究其实是因为自己害怕被拒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法做到“舍”(扔不掉)的根本原因是不想扔,不是物品的问题,而是自身的问题。
- 我们的房间是需要新陈代谢的,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充满了代表停滞的灰尘与腐朽的杂物。
之前一直买一些收纳的物品以此希望自己的房间能够整洁些,但是往往过不了多久就会重归于乱。其实是方法的问题,要去做断舍离而不是收纳,而做断舍离要学会扔东西。
读完了第二章的后半部分,其实大部分都是在说我们的心理建设,我们与物品的关系、我们与住所的关系(泛化讲其实还是物品),我们对待物品的态度可以折射出我们的心理活动,强制自己采取客观上正确的行为(断舍离)可以反过来改善我们潜意识里的缺点(看得见的世界影响看不见的世界)。
如果你想不通,去做就是了。
这部分的心理建设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本书《学会吃饭》,书中所说的正念饮食法,其实就是在饮食习惯上的断舍离,食物本质上也是物品,采用断舍离,我们不仅可以住得舒服,也可以吃得健康。
断舍离的思考法则——第三章
感觉这一章是在重复前面讲过的东西,毕竟断舍离实在是太简单了,扔就完事了。
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是,终于知道了以下问题的原因(根本):
- 为什么房间总是那么乱?
- 为什么总感觉收拾房间像一项任务一样,并且执行起来好像很痛苦?
- 为什么收拾房间需要安排专门的时间,而我好像并不想把时间放在(浪费)在这上面。
其实归根结底是概念的混乱,我所谓的“收拾”其实准确来讲应该叫整理和打扫(只改变了物品的形态或位置),这个阶段就是传统的收纳术,但是在此之前,应该还有一个真正的收拾的阶段(筛选物品、断、舍),要注意先后顺序,真正的收拾(断舍)如果做得足够好,后面的收纳术是不需要的(当然有也更好)。
- 不要主动去扔别人的东西,这其实是对别人的一种否定。
- 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周围的人,不要去要求别人怎么样,自己先做到,别人自然会跟着做,知行合一。
- 通过断舍离你可以不断地提醒自己,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今天已经开始扔东西了,我会首先考虑这个物品对我有没有用,而不会去想这个物品有没有用。
断舍离的实践方法——第四章
我们可以提高收拾东西的动机——如果我们能够彻底的收拾(减少物品),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纳了。
-
一切从扔东西开始(断舍离的核心,作者在不断地重复):
- 首先扔“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
- 注意垃圾分类;
- 扔的时候要说“对不起”和“谢谢”,这样在扔不想扔的东西时,心里会好受些;(想像垃圾是有生命的?)
- 自己用不着的东西送给有需要的人时,要说“请收下”,不能说“给你”;
后半部分是讲传统收纳术,这个没什么好说的,断与舍才是真正的难点与重点。
看不见的世界在变化——第五章
前所未有的畅快和解放感!
- 所谓断舍离,就是训练自己能够成为可信赖的自己。(自律?使用超我来控制本我?)
- 永远不要受制于物品!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 试着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注意,断舍离并非提倡清简的生活。
-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
-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断舍离重在实践,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