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十分读书社征文活动。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黄(字坤仪,号了凡)先生撰写的一部教子的家训,被誉为“中国历史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书”。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告诫儿子不要被命运束缚,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个人如何立命、改过、积善和具有谦德。
我刚刚学习完《了凡四训》的第二篇“改过之法”,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蘧伯玉知非改过的精神,他更是君子慎独的好榜样。
伯玉知非
蘧伯玉何许人也?他是春秋时卫国蒲邑(今长垣)人,(公元前585年∽前484年),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诸子百家之一,被人尊为“蘧子”。在他死后,他的家乡被称为“君子乡”“君子里”。
蘧伯玉是春秋时代卫国的贤大夫,官至宰相。他与孔子交集甚密,亦师亦友,被孔子尊为“君子”;他也是道学的启发者,被庄子称赞。
蘧伯玉是卫国人,孔子是鲁国人,蘧伯玉比孔子大三十岁。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每次经过卫国的时候,都住在蘧伯玉家里。孔子在卫国住了十年,竟然有九年是住在蘧家的,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了忘年交。
蘧伯玉担任卫国的宰相,他以德治国,留下了“以沸治治之”“以德退兵”等故事。他的治国思想对孔夫子儒家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孔子称他对人宽厚,对己严格,从不勉强苛求别人。
《论语》记载: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他是孔子尊敬和称颂的君子,国家有道时,他就出来做官,兢兢业业地辅佐君王治理国家;国家无道时,他把自己的主张收起来,辞官隐居,修炼自己。
蘧伯玉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的人,经常检讨自己,深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常常静思己过。
《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庄子•则阳篇》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六十岁还能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寡过知非、与时俱进的优良品德为历代学者所称道。
蘧伯玉是道学形成的启发者,他也被庄周所称赞。庄子的原文称赞蘧伯玉是这样说的:“年六十而六十化”,“年六十而知五十九年非”。到了《淮南子•原道训》中发展为“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于是,华夏文明中对人生五十岁,多了一个特别的称谓——知非之年。
原来,这句话是这样演化而来,最早写出这句话的人是庄子。由此可见,我们的古人多么注重人的改过知非及其德行。
蘧伯玉谦虚谨慎,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他是一生追求道德完善的典范。他还留下很重要的一句名言:耻独为君子。意思是说:一个人具备了君子的美德固然好,但是不能仅满足于个人修养,满足于独善其身,满足于个人品德高尚。
更高的人生境界应该是:除了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之外,还要影响身边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让更多的人都成为品格高尚的人。
因此,他的“耻独为君子”被千古传颂,故蘧伯玉被历代尊奉为“君子典范”。
再说说袁了凡先生,《了凡四训》记载:“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在二十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能够时时反省,觉察自己以往的过失,他觉得自己完全改正过来了。到了二十一岁,他总结过去的一年,发现以前的过失尚未完全改掉,还有问题。及至二十二岁,再回头检点二十一岁时的自己,就如同身处梦幻之中,还会糊里糊涂地犯一些错误,然后,这样一年又一年地逐步改正过失。
这叫什么呢?这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蘧伯玉就是这样,在日日思非改过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步。久而久之,他就自然而然的知道自己的问题产生在哪里了。
我们发现真正的圣人,还有善人只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所以说孟子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就是古人对于改过之学的学习态度,有了这种认真和严格,改过是肯定能够成功的。
笃行慎德
《列女传•仁智•卫灵夫人》中有这样一个典故:“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闻车声鳞鳞,至阙而止。南子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堕行。伯玉,贤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公使问之,果伯玉也。
夫忠臣孝子,不以昭昭伸节,不以冥冥堕行。盖其礼根于心,形诸外,悉出于至性至情,而非矫揉造作为之也。伯玉之不以暗昧废礼,自能见信于深宫,而南子之智,实能及之,则加卫灵公一等矣。”
这个典故说的是:当时卫国的君主是卫灵公,有一天晚上,卫灵公与夫人坐在屋子里闲聊,忽然听得远处传来驾车的马蹄声,这声音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近,似乎马上就要从宫门前飞驰而过。
可就在这时,马车似乎停了下来,什么声音都没有了。又过了一会儿,马蹄的踢踏声又起,车轮的转动声也重新响了起来,听起来那辆车过宫门而去。
卫灵公很奇怪,暗自嘀咕这是谁的车呢?他的夫人告诉他:这一定是蘧伯玉的车。
卫灵公越发地奇怪了:“夫人,你都没出去,怎么就知道是蘧伯玉的车子呢?”夫人答道:“我听说,为了表达他对君主的敬意,路过官门时他都要停车下马,步行而过。真正的忠臣孝子,不是因为光天化日才持节守信,更不因为独处暗室就放纵堕落。蘧伯玉是我们卫国的贤人,对朝廷尊敬有加,为人仁爱而智慧,他一定不会因为是在夜里就不遵礼节,驾车奔驰而过,因此这一定是他了。”
卫灵公不信,第二天派人暗中查访,才发现昨夜驾车之人正是蘧伯玉。
卫灵公找到夫人,试探地对夫人说:“夫人,我派人查过了,那个人不是蘧伯玉,这回你可猜错了。”没想到夫人听闻此言,取来西个杯子,里面斟满了酒,朝着卫灵公拜了两拜,慌得卫灵公连忙上前,双手搀扶,“夫人这是何意?”夫人说:“我这是恭喜大王您啊,我本来以为我们卫国只有蘧伯玉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君子,既然昨天晚上那人不是他,那么大王您岂不是又拥有一位贤臣了?这正是国家之福,难道不值得庆贺吗?”
卫灵公听了,很佩服南子的远见卓识,就接过酒喝了,笑着把真相告诉了南子,并说:“第二个贤臣倒是还没有找到,可你却是我的贤妻子啊!”从此,他对南子也更加敬重了。
其实,在那个时候,宫门前停车表示对君主的敬畏这件事,大多数人已不再遵守了,而蘧伯玉不但遵守,而且在无人看见的夜晚,也不做欺心的事。他没有飞驰而去,还主动停车,步行走过宫门,说明他心地光明坦荡。 所以,他深受卫灵公的信任。
无过是一种想象,思过是一种成熟,改过是一种美德。无过是不可能的,思过应该天天都有,改过就要有恒心和毅力了。
寡过知非,伯玉知非,知非之年,这些都是蘧伯玉自我反省,自我更新,与时俱进的君子之德,也是对蘧伯玉的赞颂。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我们用此话来勉励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