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墟就是赶集,我们小时还是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所以特别喜欢赶墟,平时街上没几个人,一到赶墟日,热闹非凡,街上挤满了几百个人。
城村农历逢三逢八就是墟日,附近村庄的居民都赶来出售农产品。有的来购物,还有的既是买家又是卖家,街上排满了卖成衣、布料、针织品、日用工业品、化妆品以及水果、蔬菜、鱼、肉、土特产等摊位。城村的赶墟基本以“八角亭”(又叫聚景楼)为中心,稍带“上街”和“横街”的一段,“大箩小篓摆街头,蔬菜河鲜土货稠”,说的就是赶墟的景象。
赶墟时,孩子们都出动到街上凑热闹,正好可以买东西吃。那时在“上街”和“横街”交接口的“八角亭”(聚景楼),有一位老爷爷专门做光饼,每到墟日,我都一定要买一块吃。他红豆馅的饼做得最好吃,这饼是烤出来的,就是用一个大铁皮桶,中间用炭火,饼就贴在周围的铁皮上烤出来,饼外皮香脆可口,内红豆馅又甜度适中正好,一点都不腻,直径十二厘米左右的一块饼下肚,也吃得半饱了。
当时在“八角亭”,还有一个老阿婆炸的油墩子和油饼,我也印象深刻,武夷山这不叫油墩子,叫旦掌hí,味道和油墩子相似,形状略不同。还有一种糯米包红豆馅的油饼,外酥里糯,也很好吃。
在卖光饼地不远的斜对面是一家“扁肉”店,大家知道“扁肉”吗,上海叫小馄炖,它做法与小馄炖略不同,汤料也不同。“扁肉”的馅也是鲜肉馅,但肉打成比肉糜还要细的肉浆,像火锅店里吃的肉滑,包好后,每十二个一碗,汤料是由大骨头汤熬出来的,汤料里还要放香脆的猪油渣,并淋上少许猪油,这样一碗“扁肉”就煮好了,味道非常香。吃“扁肉”因肉馅很有嚼劲,所以和小馄炖不一样。在上海我没吃过“扁肉”,也经常吃小馄炖解馋。
对于孩子时候的记忆很多总是离不开吃,但赶墟留给我更多的记忆是每五天就是城村的节日,乡村的生活因赶墟而变得丰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