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见一个人》 李雪
记于2017/09/09
爱,是【如他所是】,非【如我所愿】。
没有婴儿,只有母婴关系。 婴儿是父母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 父母满足婴儿的自恋,是婴儿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
婴儿频繁哭闹很可能反映的是大人内心的焦虑。当孩子夜里醒来哭泣时候,不需要纠正他,而是回到自己心中,既不逃跑也不阻碍,觉察身体和心灵的感受, 让自己的感受流动。等自己内心安静和规律起来,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回归内在的睡眠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心理治疗,他对母亲是巨大的疗愈,但又极难做到,因为我们面对痛苦时最容易做的就是直接解决掉引起痛苦的外在的人和事。
延迟满足能力的行程,来自于父母从小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越是被及时回应和满足的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会被满足),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事情本身有必然的等待过程。妈妈可以做的是及时回应、肯定孩子的需要,不可以拖延。比如孩子要吃巧克力家里有,就马上拿给他;家里没有就及时跟他说。如果婴儿时期及时被满足通常不到两岁的孩子就已经能够安心等待必要的过程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态度平和而且好商量。 父母不是神,也有难免力所不及的时候,如果确实做不到,就只能如实相告,孩子有些失落是很正常的,只要父母不是刻意延迟孩子的需求,这些挫折是自然而然的,那孩子是不会留下心理创伤。
相反,如果孩子的需要经常被批评、被刻意延迟满足,一是像满填不满的无底洞,再多的物质也弥补不了爱的空洞;而是压抑的老好人不敢为自己争取利益,该拿的都不敢要,同时也很难拒绝别人,在人际关系中经常指付出,不索取,老是吃亏,积攒一肚子怨气。
爱即是满足的孩子,更懂得珍惜和享受当下。这个及时满足是给予自由空间的及时满足,不是代替和控制。
父母该如何面对孩子的退行,尽量全盘满足孩子的依赖,允许他能力退化,不过她对其他人礼貌友好,若孩子攻击父母能承受的就承受,不能承受时真诚的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比如妈妈感觉很疼,请不要再掐妈妈了,不要指责孩子的攻击行为,当孩子的退行得到充分满足后,他自然会过渡到独立友善的状态。
不干扰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律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在爱的陪伴下不打扰就是对专注力最好的培养。孩子的精神世界我们无须全部了解,但需要时常放下成人已被高度训练过的头脑的假象,带着敬畏之心去体验,如果孩子如果父母不自以为是的教育孩子,不强迫孩子做到父母想象的样子,孩子遵从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发展自己,成就会远远超过父母的想象所及,培养一个天才其实很容易,只要父母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面前保持谦卑,不拿自己有限的头脑去教育即可。
规则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规则存在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护每个人的感受。当父母给予孩子较多的爱和自由,没有制定过什么规则来限制孩子即同理心就会很好,既能尊重自己的感受,也能体验别人的感受,在自尊与尊重他人之间自然形成让彼此都很舒服的界限。
智力发展来自于体验,而非知识,孩子会感恩家长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但也会因家长替自己做决定而失去存在感,空间,让他自由感受体验各种事物,别用我们的狭义的头脑来限制孩子无限的可能,孩子直接与实物连接,不被家长横插一刀,才会拥有生命的广度和深度,感受到活着的意义,
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只因匮乏爱,所有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爱匮乏的痛苦呐喊,
不期望改变,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心中一旦我生气正确,应该更好之类的念头就会和来访者失去联结,来访者也会在头脑中赞同我,但他的身体能量不退缩,你表达抗拒,孩子更是敏感。我的父母的话说的多漂亮,貌似都尊重孩子,但只要起心动念,想要改变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爱,而是能量被阻塞。不改变别人,并非因为别人不可改变,而是改变的念头会阻碍别人的成长。当我们觉得别人应该变得更好的时候,已经看不到真相,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当我们有了足够高的觉知,就会发现每个人当下的体验就是他最需要的体验,而只有无批评的觉知和关注,才会点亮对方的心,p68
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坚持不懈地把负面的担心和批判投射给孩子,就等于在给孩子创造一个负面的现实,再好的孩子也会被父母长期的负面催眠搞砸,将自己的阴暗痛苦投射给别人,尤其是最弱小的孩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每当投射之时,反观自己,回到心灵深处对自己说孩子内在的智慧会解和节律,会指引他,我经由焦虑恐惧看到的他并不是它本身,而是自己被压抑一面的投射,.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人们对好运能否降临到自己头上的预期,几乎就是儿时能够能否得到父母宠爱的预期。
童年的沟通模式就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不同回应带来不一样的人生,
语言是奇妙的东西,父母的回应反映了教育方式的选择,更反映了亲子关系的质量
,共振互动型,,最理想的情况婴儿自主的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母亲也发自内心地对婴儿微笑。婴儿夜半啼哭,母亲的她在另一个房间也同样也会同时醒来冲过去抚慰婴儿,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这样幸运的孩子比较容易和周围的人产生共鸣,拥有良好的同理心,存在感十足。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确认孩子的感受,i see you, 正是这个意思。所谓美妙的爱情也是这种感觉。
无关反应型,
孩子抓到一只蚂蚁,兴奋的拿给妈妈看,如果妈妈说好可爱的蚂蚁呀,或者小心蚂蚁咬人,这些都是对孩子所关注内容的反映,不管是正向反应还是互相反应,至少和孩子关注的是同一个内容。但如果妈妈说你的手好脏,快去洗手,那么他的反应与孩子所关注的内容不完全不相关,这种反应被存在主义精神学家莱茵成为无关反应,若孩子经常得到父母无关的反应,甚至是漠然的无反应,就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自我支离破碎,有存在性焦虑,这样的孩子自我无法聚行,连稳定的“假自我”都难以形成,经常处在不存在的苦痛当中,那是一种比死亡还可怕的感觉。我们通常称为被抛弃创伤,并非只有离开孩子才是抛弃,人在心,不在的妈妈也会让孩子体验到可怕的被抛弃感。这样的孩子中,有一部分人会发展成令心理医生都觉得棘手的边缘性人格,
刷刷微博,有的女人就是这样,一天打十几个电话,要知道男人在哪里做什么,搞得男人很崩溃这种行为医生的理由是不放心男人,潜意识里却是因为感受不到情感连结的存在,这一刻你不搭理我,我心里就感觉不到你的存在了,从而引发巨大的焦虑。
感受被确认,存在就被确认。
和孩子建立你不曾得到过的积极的回应关系。这个人物收益最大的首先是你自己,爱孩子,就是疗愈自己。
不评判,只确认感受。p90
无关反应会导致“情感逆转”。如果父母的感情没有被孩子的喜悦自然激荡,那么可以试着看到孩子的感受,然后去确认他的感受:“妈妈看到你好开心啊,这真是让人开心的事情。”这个方式也同样适合各种人际关系。在解决各种事情之前先确认对方的感受。对方的感受得到了尊重,情绪自然缓和,能够彼此体谅。
当孩子悲伤哭泣愤怒时,我们容易把孩子的情绪批判为不好的,然后出于自己的焦虑,希望孩子赶快停止,比如拿玩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甚至喝止威胁孩子,这样的做法也许有效,但孩子的能量被阻塞,能量长期阻塞,会形成心理疾病称的生理疾病。孩子天然的会通过完整体验自己的情绪而自我疗愈,能量释放了就不会形成心理创伤。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他们一起扩展了孩子生命的广度和宽度,父母最好的做法是不打扰,如果孩子需要就在旁安静的陪伴。
如果孩子的情感流动被卡住,比如压抑自己小声抽泣,是因为之前受到太多的打扰,已经不敢相信自己的感受是被允许的,这时候父母要给予确认和鼓励;"妈妈看到你很悲伤,很想哭,哭泣也很好“。
孩子天然的具有陪伴的品质。一个网友说我哭的时候,小女儿就会睁大眼睛看着我,然后一直抱着我,什么也不说,我看到她眼睛里满满的爱。
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试图解决对方的情绪,比如孩子失去心爱的小猫,哭着对妈妈说我好想念小猫,这时候焦虑的父母会提出解决方案,不要太伤心了,我们再买一只,这样的回应只会让孩子更伤心,因为他对小猫的爱的否定了,如果父母只是陪伴或者回应妈妈看到你的悲伤,孩子就能完整的体验,失去的感受变得自然平静。之后要是孩子主动提出解决方案,比如再买一只,父母再去行动也不迟,.
夫妻之间也是如此,妻子抱怨每天上班还要带孩子真累,丈夫回到家:"累就别上班了",这通常会让妻子感觉自己的付出不被尊重。如果丈夫回应:"是啊,又上班又带孩子,你的辛苦真是难以想象,老婆你真是不容易。“这样两个人的心紧紧贴在一起,彼此温暖。我妻子真的不想在上班,这时候才需要和父母一起商量解决方案。有个朋友听完我的演讲,有些兴奋地告诉我这些方法太管用了,让他很快追到了心爱的女人。她的做法是当女人向他倾诉的时候,他不做判断,只是重复对方的感受,比如说我觉得特别委屈,他回应是啊,我感受到你的委屈,这种母婴一体般的回应带来极强的幸福感,哪个女人会不心软?(沟通很多时候只是表达情绪,而非要你提出解决方案;对方表达出自己的不舒服,需要的就是你去看到、肯定他的感觉。就像小孩哭,你看着她,抱抱她,就行了。)
拒绝不等于伤害 拒绝,本身不会让孩子受伤,让孩子受伤的是附带的批判,没有批判的拒绝,爱依然可以流动,。
你可以提要求,别人也可以拒绝,我们为何不敢要求也无法拒绝呢?到底在怕什么?
讲道理的本质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虽然避免了内疚,爱的流动却被阻断,父母不是神,总会有无法满足孩子要求的时候,但这会让父母内疚,尤其是自我价值感低的父母,于是在拒绝时总要附加一堆道理,以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讲道理的本质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虽然避免了内疚,爱的流动却被阻断,孩子体验到被拒绝,等于我是错的,真正让他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没有达成,而是被批判为错误的,不讲道理的我不值得被爱。当我们长大提要求时就是如此执着的,其实并非是事情本身一定要达成,而是一定不能体验到我错了的感觉,于是我们轻易不敢提要求,除非很确定对方一定会答应,而且是毫不勉强的答应。
【聪明的父母拒绝孩子的时候会这样说宝贝,你现在还想跟妈妈在一起是吗?妈妈理解你的需要,你的需要很重要。(确认感受和需求)只是现在妈妈要工作(说明现状),1小时候妈妈再来陪你(提出解决方案),你觉得这样可以吗(获得对方的允许,给予了很大的尊重)?如果父母一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其实非常好协商,比和大人协商容易得多。最不讲道理的孩子往往有一个最简单的心,妈妈对孩子的情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虽然拒绝了事情本身,但并没有拒绝母子之间爱的流动。这样孩子进是不能立即达成心愿,但能感觉到妈妈依然爱我,同时学到平衡协商的艺术】
平衡的艺术带入亲密关系,我们会感受到爱的链接,不会因为事情无法达成而消失,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某些事情无比重要,如果你不答应,我们的关系就完蛋了,这种执念我也有深入察觉,这种直接的背后其实是最大的恐惧,所以才要威胁对方,以避免这种恐惧。恐惧是什么呢?一层层拨开就会发现,结果是你不答应这件事就证明我一定会被抛弃,这个逻辑一旦被证实,连自己都会觉得很荒谬,爱的联结不会被这种荒唐的逻辑阻断。
我就觉得这件事不等于拒绝,你这个人不等于你提的要求不合理,不等于我不在乎你。我的拒绝仅仅是因为现在我不想这样做,拒绝的同时我不会把自己关闭,我依然感受到你的爱,你真的需要理解自己的需要,让我们的学员共同创造出爱的方式,如果我答应你,一定是因为我也喜欢用这种方式爱你,而不是迫于维持关系的委曲求全,所以即使我付出再多,你也不必内疚。不带批判的拒绝,没有委屈的付出,爱的流动如此之美。
是生命历程中必然体验的的体验之一,是孩子生命张力的体现。
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