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一个收田租的小官赵奢到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租税。他的家人不肯交。赵奢以法处置,杀死平原君家中管事人九名。平原君十分恼怒,想杀死赵奢。赵奢对他说:“您在赵国是贵公子,如果纵容家人而不奉公守法,法纪就会削弱,法纪削弱国家也就表弱,国家衰弱则各国来犯,赵国便不存在了。您还到哪里找现在的富贵呢?以您的尊贵地位,带头奉公守法则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则国家强大,国家强大则赵家江山稳固,而您作为王族贵戚,难道会被各国轻视吗?”平原君认为赵奢很贤明,便介绍给赵王。赵王派赵奢管理国家赋税,于是国家赋税征收顺利,人民富庶而国库充实。
【译文】赵田部吏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日:“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
【随笔】看完这则故事,真的很感慨平原君的为人啊,赵奢杀死平原君家中管事的人一共9人,劝谏平原君应当带头奉公守法则,奉公守法才能上下一心,上下一心才能国家强大,国家强大才能让王公贵族不被轻视。于是平原君觉得赵奢贤明,还举荐给了赵王。真的可以做到这个地步吗?
这个行为放在当代,那是不可能的。“王公贵族”不弄权为自家招揽好处就绝对是清流了,更不用说把劝他们清正廉明的人保举上位了。可悲可叹啊。其实狗仗人势这种事,自古以来就是常态,人性如此,世风如此,谁人之错。
魏王使须贾聘于秦,应侯敝衣间步而往见之。须贾惊日:“范叔固无恙乎!”留坐饮食,取一绨袍赠之。遂为须贾御而至相府,曰:“我为君先人通于相君。”须贾怪其久不出,问于门下,门下日:“无范叔,向者吾相张君也。”须贾知见欺,乃膝行入谢罪。应侯坐,责让之,且日:“尔所以得不死者,以绨袍恋恋尚有故人之意耳!”乃大供具,请诸侯宾客,坐须贾于堂下,置垄、豆于前而马食之,使归告魏王日:“速斩魏齐头来!不然,且屠大梁!”须贾还,以告魏齐。魏齐奔赵,匿于平原君家。
【译文】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应侯范雎身穿破衣、徒步前去见他。须贾惊奇地问他:“范叔你还好吧?”留下他用饭,又拿出一件丝绵袍送给他。范雎便为须贾驾车前去丞相府,说:“我先为你去向丞相通报。”很久未出,须贾感到奇怪,便问丞相府守门人,守门人回答说:“没有什么范叔,刚才进去的是我们丞相张先生。”须贾大惊失色,知道自己落入圈套,只好用膝盖匍匐跪行进去谢罪。应侯坐在上面,怒斥他说:“你之所以还能不死,是我念你赠送丝袍还有一丝照顾故人的旧情!”于是大设酒宴,招待各国宾客,令须贾坐在堂下,放一盘黑豆、碎草之类的喂马饲料让他吃,然后命令他回国告诉魏王:“快快砍下魏齐的头送来,不然,我就杀尽魏都大梁城的人!”须贾回国,把这番话告诉魏齐。魏齐只好逃奔赵国,藏匿在平原君赵胜家里。
【随笔】这个真的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啊。范雎有谋略,也有手段,先是买通看守,假死逃脱,然后更名改姓,想方设法见到了秦王,离间了秦王和太后、魏冉的关系,自己上位。官至丞相,终于等到了报仇的机会。复仇前,还演了一出装乞丐的戏码,看到须贾可怜自己,便念及旧情,只是羞辱一番,也有说最后还是把他逼死了。对于魏齐,更是一直追杀,甚至连秦王都想为范雎报仇,逼得魏齐自尽。可见秦王对范雎恩宠很深。
在我看来,这么能隐忍的人,心思一定很深。范雎身上有很鲜明的恩怨分明的色彩,对于诬陷、残害他的人,势必报仇雪恨,对于帮助他逃难的人,他又给于举荐。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范雎,“一饭之恩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 策略,为六国统一奠定基础,但为了自己的利益,离间秦王和亲属的关系,妒忌白起,在秦王面前谗言,导致魏冉、白起这些为秦国开疆拓土,屡立战功的元老,晚年不得善终。看人,不能只看一面,范雎身上这种对恩怨过分追偿的性格,确实在历史上,不招后人喜欢。
左师公日:“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泣,念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不思也,祭祀则祝之日:‘必勿使反!’岂非为之计长久,为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日:“然。”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王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日:“无有。”日:“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侯则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与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哉?”太后日:“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师乃出,秦师退。
【译文】触龙又说“父母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考虑深远。老大后你送燕后出嫁时,抓住她的脚后跟直掉眼泪,想到她要到遥远的燕国去,心情十分悲伤。待到燕后离去,您不是不想她,可一逢祭视被祝愿说:‘千万别让人把她退回来。’这难道不是为她长久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在燕国相继为王吗?”太后点头说:“是的。”触龙又说:“从现在起三代以前,赵王的子孙被封侯的,现在还有没有继承人在位的?”太后回答:“没有了。”触龙说:“这就是说,近的,灾祸殃及其身;远的,殃及其子孙。难道说君王封侯的儿子都不成才?只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而无军功,俸禄丰厚而无劳苦,却享有国家的许多宝器。如今老太后您提高小儿子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良田美宅,赐给他许多宝器,却不让他趁现在为国家立功。一旦您不在世上,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自立呢?”太后恍然大悟说:“好吧,随你去安排他吧!”于是下令为长安君备齐一百乘车,去齐国做人质齐国随即发兵,秦国军队便退回。
【随笔】触龙说赵太后,是教科书里面的范文,最经典的传世名句,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今天想聊聊做质子。
从政治与外交层面看,一是促进文化交流与政治交流:质子作为两国之间的桥梁,通过他们的存在和活动,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政治交流。二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和平:通过派遣质子到他国,可以表示诚意和善意,获取他国的信任,从而缓解双方紧张的关系,维护国家安全。三是增强国家实力:在某些情况下,拥有他国质子可能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对他国拥有一定的优势或影响力,如军事上的威慑或外交上的筹码。
从个人层面来看,可以提升个人素养与见识:质子在他国生活期间,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制度,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可以锻炼意志与品质:质子在他国为质时,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生活压力等。这些经历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和品质,使他们更加坚强和成熟。也可以建立人脉与关系:质子在他国期间,可以结交各国的贵族、官员和学者等,建立广泛的人脉和关系网络。这些关系网络可能对他们未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黄歇与太子谋日:“秦之留太子,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太子因变服为楚使者御而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太子谢病。度太子已远,乃自言于王日:“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愿赐死!”王怒,欲听之。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王从之。黄歇至楚三月,秋,顷襄王薨,考烈王即位;以黄歇为相,封以淮北地,号日春申君。
【译文】黄歇与楚太子盘算道:“秦国留下太子,想以此来换取利益。现在太子的力量又做不了有利秦国的事,阳文君的两个儿子都在楚国。楚王一旦去世,太子不在国中,阳文君的儿子肯定会被立为继承人,那么太子就不能接替祖业了。太子不如与使者一起逃离秦国,我留在这里,以死来对付秦王。”太子于是换上衣服扮作楚国使者的车夫混出关外;黄歇守在馆舍中,常常称太子生病谢绝来访。他估计太子已经走得很远,便自己去告诉秦王说:“楚国太子已经回国,走得很远了。我黄歇情愿领受死罪。”秦王勃然大怒,想照此处理。应侯范雎劝道:“黄歇作为臣下,献身以救他的主子,如果楚太子即位,一定会重用黄歇。我们不如救免黄歇无罪放他回去,以与楚国结好。”秦王听从了劝告,放走黄歇。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后的秋天,楚顷襄王去世,太子即位,是为楚考烈王;任命黄歇为国相,,封给他淮河以北的领地,号称春申君。
【随笔】触龙说赵太后,是教科书里面的范文,最经典的传世名句,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今天想聊聊做质子。
从政治与外交层面看,一是促进文化交流与政治交流:质子作为两国之间的桥梁,通过他们的存在和活动,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政治交流。二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和平:通过派遣质子到他国,可以表示诚意和善意,获取他国的信任,从而缓解双方紧张的关系,维护国家安全。三是增强国家实力:在某些情况下,拥有他国质子可能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对他国拥有一定的优势或影响力,如军事上的威慑或外交上的筹码。
从个人层面来看,可以提升个人素养与见识:质子在他国生活期间,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思想和社会制度,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可以锻炼意志与品质:质子在他国为质时,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如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生活压力等。这些经历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和品质,使他们更加坚强和成熟。也可以建立人脉与关系:质子在他国期间,可以结交各国的贵族、官员和学者等,建立广泛的人脉和关系网络。这些关系网络可能对他们未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质子其实是各国间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是外交人质的一种。强国可以通过接纳他国的质子加强对弱国的控制和影响,而弱国派遣质子到强国也可以视为一种示好的表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换取强国的支持或保护。因此,质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国家间政治博弈的筹码。
作为质子,他们被派往他国做人质,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臣服,同时也是为了巩固盟约或缔结新的外交关系。质子的人身自由通常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他们需要在异国他乡生活,适应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同时还要承受着来自本国的压力和歧视。在异国他乡,质子需要谨言慎行,以免给自己的国家带来麻烦。此外,他们的生命安全也可能受到威胁,如被杀害或囚禁等,但他们的继承权通常不会被剥夺。
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俘虏,赵人大震。
【译文】赵军于是全线崩溃,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秦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乱。”于是使用奸计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两百四十个年岁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四十五万俘房,赵国大为震惊。
【随笔】长平之战也是纳入教科书的著名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秦国先是采用离间计,让赵王把经验丰富的廉颇换成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然后又暗中派出白起为统领。从战略战术上,秦国都跟更胜一筹。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怎么可能是战无不胜的白起的对手。长平之战后,秦国随也伤亡惨重,但霸主地位再次提升,加速了一统天下的进程。
值得让人童心得的是四十五万这个数字。有观点认为,估计战国时期的赵国人口有500万左右。那么45万被坑杀的士兵相当于赵国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若进一步考虑赵国男性应征男子的数量,这一比例可能更为惊人。按男女比例对折,再剔去15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那么,45万被坑杀的士兵,至少相当于赵国的男丁三分之一。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远超我们的想象,所以和平才更应该是世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