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去健身房跳操,看到来了一位新会员,看女孩年纪应该是刚毕业工作时间不长。休息间隙,会员们一起闲聊。有人问起这位新会员下班不去和朋友们逛街,怎么选择来这里和一群大龄姐姐们健身跳操。这位女孩很不好意思的低下头说:“我想减肥,我想提高自信。”
我上下打量了女孩一番,她体重和身高比例很协调呀,心里暗自纳闷,难道她是要彻底践行“没有最瘦,只有更瘦” 吗?
跳操结束后,恰好和她一起下楼,忍不住吐出心中疑问。这位女孩说出了她的困惑,原来,她从小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她刚进入一个新的工作单位,每次向领导汇报工作都异常紧张,表达混乱。她觉得要是自己足够自信,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窘况了,而纤细的身材会增加她的自信感。
听完女孩的话,我很是不解,随口问她:“跟领导汇报工作不流畅,你不更应该去学习表达和演讲吗?” 女孩儿一愣,显然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工作问题出自表达上。
和女孩儿的对话让我意识到,大多数人为了达成愿望和目标,每天努力工作和生活,但是很少有人问自己,这种努力真的是在通往想要的结果的正确的道路上吗?
自家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看到邻居家孩子正在上某种辅导班,马上给自己孩子报名,就能提高自己娃的成绩吗?看到别人拍短视频、直播带货赚钱,自己也忙不迭失的干起来,一定能赚到钱吗?
每个人究其一生,不过就在做两件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没有找对,就盲目的开始行动,看似是在积极努力解决问题,但多半成效也不会太好。
最近看到一本好书——《波士顿咨询工作法:精准发现问题》,对于准确发现问题非常有帮助。
波士顿咨询公司,是世界公认的管理咨询界先驱。这个公司培育出了了不少咨询界的奇才,其中有一位叫内田和成,曾任波士顿公司日本总裁。内田和成提炼了自己和其他十多位咨询专家为客户精准提供问题方案的精华,并写成了这本书《波士顿咨询工作法:精准发现问题》。内田和成在这本书里介绍了如何发现核心问题的四个步骤,以及如何操作使用这四个步骤,同时辅之大量案例帮助理解。
射箭最重要的部分在于有的放矢,如果没有靶子,无论技艺多么高超,也无法命中靶心。读完这本书,能够发现被迷雾重生表现掩盖的真实问题,瞬间感受到人间的清醒与通透。
学会了书中的波士顿经典工作法则,你也能像波士顿咨询精英一样思考问题,在工作生活各种麻烦和困惑的背后,发现真正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让每一份努力都更有效率。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作者对于问题的见解。你正在解决的问题很可能只是问题的某种表象或事实,而不是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提到:
重要的是切莫误以为现象或观察到的事实就是论点,这是最重要的大前提。一般而言,大部分被称为“问题点“的事情,往往不是真正的论点,而是现象或观察到的事实。
曾经读到过一个故事,在某市中心有一栋写字楼,业主向写字楼老板抱怨电梯又旧又慢,需要漫长等待。甚至有几名业主威胁说,如果不修好电梯,就要毁约,不再租用写字楼办公室。
面对这一问题,写字楼老板身边的人都很快给出一些答案:更换电梯,安装更强劲的电动机,甚至升级运行电梯的算法。但这些方案都因为各种限制因素被否决。后来物业公司给出了一条更加便捷的建议:在电梯旁边放一面镜子。
人们在等电梯时,看到旁边有一面镜子,总免不了要端详自己的镜中形象,或者偷偷打量别人的打扮。殊不知,在此过程中烦人的等待时刻已经悄悄过去。
在这个故事当中,如果只是从如何提高电梯运行速度这个问题入手,电梯无论多快,会总有人等待,都会有人抱怨,始终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所以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锁定问题,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解决起来才能有的放矢。
而很遗憾的是,人们往往认定自己正在解决“正确的问题”。如果在“问题设定”这一阶段就出现错误,可想而知,后面即使花费巨大精力和努力去解决问题,认真执行解决方案,也无法得到想要得到的成果,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所以在找到真正的问题之前,首先要质疑问题,也就是要先问问自己目前准备要解决的问题真的能够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吗?这种质疑不仅适用于对于自身问题的反思,也适用于外界的任务指派。在职场,上司总会下达任务。“最近公司销售额下滑,想想办法怎么去降低原材料成本。”“最近客户收到投诉较多,售后部门要提升服务质量。”即使原材料成本下降了,一定会提升销售额吗?客户投诉,一定是因为售后问题吗?有没有其他问题是制约销售额的因素。
尤其是很多老板喜欢没有前因后果的一句话指令。“尽快整理一份总结报告。”“马上安排产品研发升级会议” 等等。如果不去质疑老板提出的问题,不搞清楚老板真正想要达成此行为的目的,一味盲目去做,即使任务完成的很好,但仍然达不到老板的预期目标,努力变成了白费功夫。
有了质疑问题的意识,下一步就要找出真正的问题了。爱因斯坦说:“解决问题的真正智慧不是急于寻找方法,而是对问题多看上几眼,从中去发现真正的问题。”有效发现问题的方式是不断追问:哪里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
为了更准确的发现真正的问题,作者也给出来很多实用的方法,其中有一个方法叫做连锁式切入法——询问五次“为什么”。
“主力品牌不在畅销“之类的情况时有耳闻,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生产糖果饼干的食品厂商身上,则可试着朝下列方向切入:
①主力品牌有哪些?
②只有自家公司的主力品牌乏人问津吗?还是同行也出现了滞销的情况?
③所有主力品牌都不再畅销吗?还是只有部分主力品牌滞销?
④是否因种类而异?比方说,大人吃的糖果饼干(主力品牌)依然畅销,而儿童吃的饼糖果饼干出现滞销?
⑤如果卖不出去的量和儿童人口的减少有关,滞销自是理所当然。但是,如果滞销量远超过减少的儿童人口数,会不会是商品生命周期已面临结束?
像这样以连锁方式挖掘各种可能性,无法排除的部分或卡住的部分就会浮上水面。
关于询问五次“为什么”,丰田有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一台机器不转动了,要问五个为什么寻找问题。
问题1:为什么机器停了?
答案1:因为超负荷保险丝烧断了。
问题2:为什么超负荷了呢?
答案2: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
问题3:为什么润滑不足?
答案3: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
问题4:为什么吸不上油来呢?
答案4: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
问题5:为什么磨损了呢?
答案5: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屑。
经过连续五次不停地问“为什么”,才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的方法:需要安装过滤器。
通过不停的追问,剖开了事实或表象,找到了真正的本质原因,沿着真正问题找解决方案,自然能够把问题顺利解决掉。
最近侄女趁着放暑假,来我家小住几天,我就发现她不怎么爱写作业,总喜欢抱着手机。使用这个方法追问问题的本质。
问题1:侄女为什么喜欢看手机、不喜欢学习写作业呢?
问题2:在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导致她学不下去吗?
问题3:她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如何呢?
问题4:是否能和她协调看手机和学习的时间呢?
问题5:在一段时间内如何做到陪伴她学习,鼓励克服学习困难,激发学习内驱力呢?
通过这样的追问和她的沟通,发现了她的学习习惯方面有问题,缺乏专注和自控力。后来有针对性的陪伴和指导,侄女的学习状态提升很多,也不再总想着随时翻开手机了。
在使用这个方法时,切记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问题本身,而不能转移到外界。比如在我侄女的例子当中如果问,其他同学们喜欢看手机的什么内容?就会出现提问偏差。提问题要始终关注核心问题,关注自身的情况,而不能像找客观原因一样,把锅甩给不相干的人。
通过不断的连锁式切入法,可以探索现象的本身,从而直达真正的问题。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重要的不是追求分析技术的完美,而是厘清与意见对立或与判断有关的问题。需要的不是给出正确答案,而是提出正确的问题。
发现正确的问题, 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