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
走在大街上,忽然不知从哪里传来这熟悉而又欢快的旋律,眼渐渐迷离。听着罗大佑的这首《童年》,仿佛真的听到了家乡池塘边的大柳树上知了在“吱”“吱”得叫个不停。童年的种种,随着记忆的闸门被打开的一瞬,涉水而来。
或许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是欢快的,因着那纯真,因着那不知愁滋味。而我的童年除了这些,应该是比别人多了一些经历的。曾经一直想把藏在心底那些只有母亲能懂的经历写出来,当然现在那些对于我来说已不再是委屈,不再是伤痛。相反地我会感谢那段岁月丰盈了我的内心,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强大,并力争做个温暖的人!
那是个封建思想比较严重的年代,我作为家里的第二个女孩,我的到来令家里人着实失望了一把,并且连累了母亲。还好后来有了弟弟(弟弟当时属超生,罚了八、九百块钱呢,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是我依然属于那种爷爷不疼、奶奶不爱那种。
我们跟奶奶家邻墙,那边一做好吃的,爷爷就用他很宏亮的声音喊“梅___过来吃饭___”,话音刚落,奶奶也扯着长音在墙那边喊“轮___过来吃饭___”听到喊声,姐姐跟弟弟屁颠屁颠地、一蹦三跳地一溜烟跑了。而每当此时,我的眼泪就在眼眶打转。还好有母亲,她会领着我的小手,从食品橱上层的抽屉里摸出两块糖,放在我手心安慰我“咱不去哈,赶忙我也给你做好吃的哈”。
我从小就特勤快。每隔两天我都会把院子从头到尾,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可是却从来都是出力不讨好,这缘于我爱哭。有时刚打扫完,为一点很小很小的事父亲说我两句,我就会忍不住流泪,当时就是觉得特委屈,别人说不得。哪怕只是吃饭时,父亲说句“少吃葱”“少吃咸菜”之类,我都会缓缓放下筷子,两手撑坑,屁股往后一挪,又红了眼圈。就为这没少惹父亲生气,气得母亲也狠狠地说:真是个“哭瓜”。
上了初中之后,渐渐地不再轻易流泪。谁会天生就爱哭呢?现在,终于明白,那只不过是平时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积攒的委屈,找到了出口而已。
当然这些并阻挡不住我童年快乐的脚步,我的童年依然充满了欢声笑语。
虽然我们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色、香、味俱传的美食;没有现在这么多琳琅满目的玩具;没有现在这么多款式新颖的花衣裳,可我们依然很快乐的成长并且乐在其中。那时的我们,很容易满足,哪怕只是看一场电影,嗑一包瓜子,听一段故事都会令我们兴奋好久,好久。
那时村里一年也放映不了几回电影,只要听说晚上放电影,各家各户都会早做饭,早吃了好去占位置。有时候听说荧幕都挂上了,饭都没心思吃了,胡乱扒拉几口,抡起小椅子就跑……去早了还能占个前排,把小椅子安顿好,让别人给看着,一溜小跑去了小卖部,拿出那在掌心里攥得热乎乎的事先跟父亲要的一毛钱,买上一包五香瓜子。从边上用牙撕开一个小口,倒出一颗瓜子放进嘴里,嗑开,啧啧,立马满嘴香喷喷,甜滋滋还略微带点咸味儿,都不忍下咽,瓜子皮都舍不得吐出来,含在嘴里直至咀嚼的没有一丁点儿味了才恋恋不舍地吐出来。一场电影下来,包里往往还得剩下一小撮,装在裤兜里留待明天再继续打馋虫子。电影演得什么多数已不记得,只记得那场面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占不着座的,看不见荧幕的小孩有的被父亲抱到大街边磨房的窗台上站着看;有的骑在大人的脖孑上;有的爬到路边的树上;有的爬到草垛上……电影一落幕,到处都是喊孩子的声音,此起彼浮,响彻了整个村庄……
最让我难忘的还有盛夏的夜晚,静谧里透着热闹。人们习惯晚饭后手摇蒲扇,走出家门,找个宽敞的,四面通透的地方聚堆乘凉。三三两两,不规则地或站或坐,讲着一天的见闻,话着家长里短。我呢,每晚都爱去屋后东边的十字路口,听那长胡子刘爷爷讲瞎话,小孩子们都爱围着他。他的故事可多了,什么皮狐子精,什么黑挡,什么鬼火,讲得绘声绘色,直听得我毛骨悚然。距家只有几十步,人都散了的时候,我撒腿就跑,一进胡同就快喊母亲,就怕后边有妖怪追来。可是总也挡不住好奇心,虽然害怕,第二天吃完晚饭又早早去了……
现在条件好了,家里都有风扇、空调的,已经很少有人上街乘凉了吧?可是我却很怀念那样的夜晚。
时光一去不复返,童年的脉络已深深地镌刻在我的生命里!童年的种种已兀自串连成一串珍珠,在我记忆的长河里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