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沐阳,见字如面~
今天我们分享一下运动性猝死。
一、关于猝死的概念
1.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的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2.运动性猝死
指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3.心源性猝死
指在急性症状发生的1小时内、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
二、运动性猝死的病因
运动性猝死的前三位原因依次是:心源性猝死、脑部创伤和热休克。其中因心源性猝死导致死亡的病例高达90%。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卢骁副主任医师介绍,年轻人发生猝死,有这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患者自身有一些基础疾病,比如风湿免疫性疾病,本身就会累及心脏,所以比一般人更易发生猝死;还有一些人带有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的基因,这种基因容易使人突发恶性心律失常,而且发生往往猝不及防,需要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急救。
第二种可能是,患者在发病前,身体状况不太好,例如有感冒、低烧等。在此种状况下剧烈运动,病毒就有可能侵犯心肌,诱发暴发性心肌炎。
第三种可能是心梗。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生心梗,年纪轻轻冠脉血管就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可能发生心肌梗死。
三、运动性猝死的机理
运动猝死尤其是表面健康的人运动猝死的机理尚不清楚。目前绝大多数显示直接死因为心源性猝死。
其机制:一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或心室停搏。
运动时过度应激(含非运动因素应激,如情绪紧张、高热、脱水)致植物神经系统平衡失调(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迷走神经兴奋性不足),儿茶酚胺、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等神经内分泌激素大量分泌,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如钠离子或钾离子紊乱),以及胸前受到猛烈撞击等,可引发心电紊乱或心脏传导系统紊乱,尤其是心脏已存在潜在的病变或结构异常时,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或心室停搏而猝死。
二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过度应激时上述病理生理变化,尤其在心血管已存在潜在的病变或结构异常时,可引发冠状动脉痉挛或冠脉血管内膜出血等而堵塞冠状动脉,再加上剧烈运动时心率过快舒张期过短、大量出汗脱水或运动后即刻血压快速降低等,则可在运动期间或运动后即刻诱发心肌缺血、坏死和严重心律失常,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而猝死。
四、主要症状
运动猝死表现为运动中或运动后(多不超过30min) 突然昏迷、意识不清、心跳骤停、脉搏消失、停止呼吸。运动猝死者部分可有前驱症状,表现为猝死前数天至数月运动或非运动时明显的疲乏感、眼前短暂发黑、眩晕、胸痛或下颌/颈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大汗淋漓,胃肠道症状,神经精神异常等。另外,部分曾有运动晕厥史。运动猝死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如不及时抢救,会迅速死亡。
五、需要预防的情况
1.家族史
近亲在小于50岁时出现心梗或心源性猝死者;
近亲存在心肌病、马凡综合征、长QT间期、严重心律失常者。
2.个人病史
曾晕厥或休克;
心悸或心律不齐;
与体力消耗程度不成比例的劳累性胸痛或气短疲劳。
六、注意事项
1.运动前排查风险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检查,彻底排查潜在疾病威胁。无论有无症状,一定要提前预防,现代中医微创技术TRTCD清瘀排栓防治,在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前更是如此。
2.保证充分的热身
运动前热身,能让尽可能多的血液流向心肺和肌肉,提高心肺的代谢能力,以保证在进入高强度运动后,人体能量代谢能满足运动的需求。热身一般占总运动时间的10%~20%。冬天天冷,热身时间要适当延长。
3.运动量不宜过大
长跑有利于心脏健康,但要循序渐进。初练者一般从3000~5000米开始,或持续20~30分钟。
4.及时补充能量
长时间运动,应及时补充运动饮料、能量棒、盐丸。建议每跑5公里喝100~150毫升水。夏天饮用水要保持在8~12度,冬天保证水温在30~40度。
5.感冒、发烧不运动
有些人认为跑跑步、出出汗,感冒自然就好了。
事实上正相反,因为感冒发烧使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运动会进一步加速免疫力下降,病毒易于入侵,如果入侵心肌,会形成病毒性心肌炎。
在自身很疲惫、熬夜的情况下,也不建议剧烈运动。
6.运动中不适别硬撑
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很明显的气喘、胸闷、胸痛,要立刻减缓运动或暂时退出运动,千万不要硬撑。
7.运动后不要立刻停步
运动结束不要立刻停下来,最好能走上10~20分钟,同时做深呼吸,给身体一个缓冲时间。可配合做一些静态拉伸动作,比如弓步压腿、侧压腿等。同时,不能马上洗澡、吹风或用空调等。
来源:院前急救联盟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注:目前已建两个应急知识交流群,有同样热爱的朋友,欢迎交流探讨,非诚勿扰。
欢迎指正、补充、留言、探讨~
编辑|沐阳同学
视图|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寄语|感谢关注、转发、点赞,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