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何读书?
我相信很多人都爱读书,可是你要问为什么读书,我也相信肯定会有很多人回答不出来,或者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在加入行动营、读书营之前,我也从未认真想过为何要读书,可是今天晚上猫叔的分享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小时候因为营养不良经常生病,导致发育迟缓身材瘦小,所以一村的同龄孩子都入学上一年级了,我却被排除在外。特别记得那时心中的焦急羡慕,竟然追着村里的一位女老师寸步不离,哭喊着也要上学,连续几天,让那位老师没有了办法,只好给我找了一套旧教科书。得之不易的东西都分外珍贵,所以那时候不管清不清楚为什么要读书,但依旧认真卖力。
后来三四年级的时候认的字多了,开始偷偷翻看父亲的《黄河文学》、《山西文学》,虽然现在不记得都是什么内容了,但对大作家贾平凹这个名字却是在那时候就很熟悉了,而且印象超级深刻。就觉得这些人写出的文字大部分都认识,但描述的却是另外的世界,因为好奇和向往,喜欢上了读书。
可惜上学的时候只要读老师指定书本以外的书,就会被大人们斥责为看“大书”(现在想来或许是大人们的书的意思吧),是会被惩罚批评的,所以只能偷偷看。而对于上初中的时候同学们爱看的琼瑶阿姨的小说,却一直兴趣缺缺,至今似乎也没读完一两本。那时候喜欢的好像是小小说、半月谈,后来就是读者和读者文摘之类。此时的读书,模模糊糊就有了想要当作家的感觉,记得那时候喜欢上了散文和诗歌,曾经投过几次搞,最终无疾而终,没有坚持下去。
到了高中和大学,读的书也就越来越多,但有印象的似乎却越来越少,除了那些长盛不衰的名人名著,印象最深的好像就格非的《呼哨》了。这个时期的读书开始有了一些寻求道理的意味,而作家梦却早在现实面前消失的难觅踪迹了,读书也纯属喜欢而已。
再往后,喜欢读书的习惯一直没有改,有时候会悟出一些道理,有时候会被作者的文笔吸引,有时候会被故事情节吸引,但最终也没有想要通过读书来读出个什么名堂。
后来加入行动营,对读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读书,可以预定目标而不用总是盲目乱读,预定目标是为了有效输出,可以进行写作方面的刻意练习,所以读书是为了增加见识,为了提高写作质量。
而今晚,在读书营,猫叔更告诉我们,书,可以为了自己读,更要想着为他人读。就是说,当你读完一本书有了收获,有了新的认知提升,就可以写出来,可以分享给他人。通过你的分享把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同时让你对学到的知识记忆的更加牢靠,理解的更为透彻,这样读书的质量也会提高很多。仔细回想,加入猫群这半年来,不管是写作水平还是思想认知,的确超越了前边十年的进步,真的越思考越感觉深有体会!
读书营第一天便有了新的提升和进步,真的不枉此行!
所以,现在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喜欢,为了输出,为了提升自己,更为了输入后的输出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想要体现读书的价值,猫叔说读书要追求结果,当你成为榜样了,你会影响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身边的很多人,甚至远方的很多人,所以,想要影响别人,就努力成为一个榜样吧,因为你做到了,才有说服力!
二、分享笔记
读书误区:
01、过早追求快速阅读
02、浪费了好书
03、读而不写
04、只是自己读
05、读而不践行
读书追求:
01、彻底消化
02、有产出
03、不仅为自己,还要为他人读书
04、做一个极致践行者
三、阅读计划
因为读完后要有效输出,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打动身边固执的朋友爱上读书,爱上学习,所以选择了一本标题和书评都很诱人的书《这辈子只能这样吗?》。
书不厚也不算太薄,但除了《红楼梦》,还从未有那本书读过10遍的体验,而《红楼梦》也不是连续读完10遍的,而是一读经年。22天读十遍,要理解透彻,消化彻底,这是一次真正的知识转换的尝试。
每天晚上有三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第一遍连带做笔记计划5天时间,第二遍4天时间,然后第三遍3天时间,读这三遍的同时要不停筛选笔记写下初稿;后面第四第五遍各用2天时间,最后五遍各用1天时间,即3个小时读完一本书(有可能吗?如果读开始不完要利用白天的碎片时间,然后继续加速),最后一天审稿定稿。
这个计划科学吗?后面的一天一遍会有意义吗?明天先试试碎片时间能否有效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