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论语·学而篇》中的一则。
清明节快要到了,按照青海当地的习俗,很多家族在清明节到来的前一周甚至两周就开始陆陆续续的祭祖。
我们祭祖,是去到祖坟安放的地方,举行祭祀仪式。每一个小家都要带上祭祀用的物品,全家人一起。
昨天是我们家族每年一次的清明祭祖。
换做过去,我不能够完全理解为什么祭祖要用这样一种形式。虽然我知道是去看望祖先,要有一系列仪式,但是今年在听完左老师的讲座以后,对这种仪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比较过去则有更深的敬畏感,更多的仪式感。冥冥中,一种情结油然而生。
我明白了当一个家族的所有成员都去祭拜祖先的时候,这是一种强大的文化传统,是一种传承,并且有着更多的超越在里面。
对于一个家族来说,这种神圣和盛大的祭祀活动,意味着终于有了这样一个时间,把大家聚在一起,给祖先,也给自己一个交代。
当我们面对祖先,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这是一种超越生命短暂的追求。我们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必须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源头,让我们的生命和一些家族精神与传承得以延续。
生命是有限的,在这个人人都想追求永生的时代,死亡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短暂,让我们明白必须打通生死,才不至于在生的时候我们过于焦虑。当有这样一个与逝去的人的关联,我们就可以克服对于死亡的恐惧,当再面对死亡的时候相比过去就坦然多了。
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一种超越。记得老师说,从某种意义上讲,祭祀比葬礼更重要。因为,祭祀在本质上会形成精神上的制约,让我们明白活着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是因为一种纯真、醇厚的德行而活。所以,从整个社会来说,慎终追远的确有着一种社会凝聚力在里面。
突然想到,每年在所有的仪式都举行完准备离开的时候,我的姥爷,也就是现在家族里面最年长的老者,会说很多话,来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对现在的交代和对未来的期盼。然后,按照顺序,我们一辈人一辈人的开始磕头祭拜,这次行礼,是代表个人,表达对祖先的敬畏,对当下状态的总结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我想,这就是那个情结,只有这样一种特殊的祭拜方式才有的情结。
我相信,这样一种仪式的存在,就像老师说的一样,是有一种凝聚力在里面。无论是家国情怀,亦或是家族传承。
有家才有国,这是一种担当、责任和使命。有国才有家,这是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一种力量的源泉。
所以,昨天以后,无论对于我个人,亦或是整个家族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期盼。因为明年,当我们再去祭祖的时候,我们要给先人汇报的,是一个和今年不一样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