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喜果农庄家长课上,我们有聊到关于约定以及约定后的跟进与执行。今天,有感而发,想与大家分享。
【话题背景】
今天我家二宝出现了“遇事不礼让”的现象,我把姐弟俩召集起来开家庭会议。会议一开始,我先说出我对二宝的观察,刚说完,二宝就开始辩解(我想,哪怕是陈述事件的我也一定带着情绪,让孩子感到不舒服了)。姐姐等二宝说完后语重心长地说:“二宝,妈妈不是在批评你,而是想给你建议,你不用担心。”“哦,好吧。”二宝乖乖地回应着。这才让我后续能顺利召开家庭会议。
今天姐姐说的这句话,让我有两点感受:
1.姐姐的话是我的原话。最初我想跟姐姐交流姐姐的问题时,她也会反驳或辩解,我每次耐心听完,然后调整情绪温柔地跟她说这句话。现在跟姐姐的交流已经不需要这句话了,她也不再会辩解,她知道妈妈的意见是否采纳由她自己决定,妈妈不会强迫(经我观察发现,基本每次都会采纳)。姐姐今天对弟弟脱口而出,说明她深有体会和感受。
2.想要跟孩子进行“约定”,关键的一步在于之前的连接一定要做好,真心诚意地跟孩子连接。大宝的这句话让二宝放下了“防备心”,他感受到的是帮助和温暖,而不是指责和批评。当然,连接时,我们通常还可以用到一些工具卡,比如有限选择——例如:妈妈知道你很累想先玩,那可以先玩一会再学习,同时,完成作业也很重要哦。那你是先玩20分钟还是30分钟呢?这20分钟还是30分钟,就真的由孩子自己来决定。
【约定】
有了约定孩子不一定做到,没有约定孩子一定更难做得到。实践中,我发现有约在先,孩子更容易配合。之前,有家长反馈说,我们约定了,可是孩子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配合。细问后,得知约定过程如下:妈妈说,每天平板使用时长是半小时,多玩一分钟,那后面一天不能玩,多玩两分钟,后面两天不能玩…以此类推。
这不是约定,这是规定。约定,得邀请孩子参与,双向约定,而不是单向规定。要想孩子自律,一定是在孩子有“我想要,我愿意”这样想法的前提之下,这样的规定只是我们大人一厢情愿罢了。
【约定后的跟进执行】
约定完孩子很难遵守,如果没有遵守怎么办?我通常会用“我注意到,我感到”跟孩子交流。例如:我注意到昨天你玩了一个小时的平板才开始做作业的,这让妈妈感到有些失望也很着急,你觉得怎么样才能遵守约定呢?你希望妈妈怎么提醒你你才舒服呢?接下来可以跟孩子展开友好的讨论,孩子说得越多越好。千万别急着打断孩子或否定孩子,馊主意好过没主意,觉得有问题的地方可以提出疑问,共同想办法。
工具卡中,对于约定后的跟进执行,给了我们可直接实践的四步骤:
1.话语简洁又友好(比如:注意时间哦)
2.如果孩子拒绝,我们问:我们的约定是什么?
3.如果孩子还是拒绝,我们要闭上嘴吧,使用非语言沟通(比如:指一指手表)
4.当孩子让步需要表示感谢(谢谢你遵守了我们的约定)
当然,很可能按照上面四步骤做了还是会觉得不管用,那我们需要反思一下:
1.我们是不是错误地认为孩子对事情优先顺序的安排应该和大人一致?
2.我们的约定是否有具体时间的约定?
3.我们有没有对孩子和我们自己保持足够尊重?
4.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对事不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