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是每个人在孤独时的救赎。
一旦启动了某种外部标准,把自己架到被评判的位置,就总能找到不足之处。
我们都知道,有瑕疵的关系才是关系的普遍状态。
1.一沟通就吵架
原来的沟通方式对彼此都传递了一些负面信息,必须发明一种“安全”的沟通方式,比如写纸条,传递“你允许他不做回应,同时你也希望得到关心”。
2.
他怀疑自己没有能力,而你越是努力做事情帮他,就越是证明了他没有能力——你能帮他解决问题,就等于维持了他的问题。
有一种说法认为,帮助的背后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看低”:你自己搞不定的问题,我可以搞定。
不帮的意思是:“我相信你的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从互动的角度来看,“不帮”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把双方的权责分得更清晰。
帮助的另一个副作用,让受帮助的人背负了某种情感负担,担心自己拖累对方。
3
某种意义上,亲密关系可能是世界上最容易的关系,他没有固定的需要学习的规则,硬要说的话就是一条:两个人觉得可以就可以。
假如我们相信爱有一种正确的样子,否则就有麻烦,那,这个就很麻烦。
学会被别人爱和接受别人的爱也很重要。不敢接受别人的爱,被爱变成一种压力,就会产生愧疚。
勇敢的告诉对方:你这样爱我,我也很喜欢。
4
秘密会蚕食一段关系。
有很多人,就一直让秘密蚕食关系,但也一直在关系里不出来,这也是一种存在。
5.画一个圈
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需要更多的时间思考,任何人都不能替代这个过程。
但可以定一个期限,在这个期限到达之前,允许自己暂时不做决定的每一天。心态都会更从容,至少不会那么自我怀疑。
软弱和犹豫都没有任何问题,下决心就是需要很多时间,时间会让我们变得更从容,前提是给一个期限,在日历上画一个圈。
6
家庭中,两个人承担同样的责任,只要有一方不想做负的责任了,而另一方放不下:“总不能两个人都不负责吧”,那好,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心软的那个人身上。
只负责自己该负责的那个部分,尽管这样会影响事情的进度,但没办法,因为,你只有一半的身份是妻子,另一半身份是你自己。
7
总的来说,我认为婚姻给人提供“适度的确定性”,又不是完全的确定。无论起初说的多么坚决,时过境迁都有可能返回,谁也不能真的保证“永远”。一旦变成永久的承诺,约束的意义就大过了舒适和各取所需。
人需要确定性,但人生总体又是不确定的,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把大的不确定转化成相对短期的、阶段性的确定,比如说一年之内不离婚,一年之后看情况再讨论。
8
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尽量把三组关系分开。
爸爸跟孩子的关系里带着一些对妈妈的情绪,妈妈跟孩子的关系里会不会也带着对爸爸的情绪?如果有的话,那这些情绪直接向对方表达,和孩子无关。
如果儿子受不了爸爸来找妈妈,妈妈请他直接找爸爸;如果爸爸搞不定儿子来找妈妈,妈妈请他直接找儿子。父子俩势均力敌,吵架也是父与子的亲密。
我对婚姻有不满,又该怎么办?答案:开诚布公的跟另一面聊一聊。这是最好解决的问题,也可能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不管能不能解决,至少这份不满需要被两个人看到。
9
近几年,经济独立被提得最多,代表着一种观念的进步。它帮助在婚姻中受束缚的一方(通常是女性)争取到了最大的自主性和更多的选择权,但是把经济独立当做一种规训,甚至是完美婚姻的唯一模型时,也可能是另一种束缚。
独立跟赚钱的多少无关,独立是天经地义的。
改变的工具:
1.沟通的勇气。开诚布公的向对方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感,需要对方怎么做,这在任何关系里都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最重要的始终不是沟通的技巧,而是开口的勇气。
2.新的沟通形式。反复沟通却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能跟沟通形式有关,事实上比起内容,对关系影响更大的是沟通形式——怎么讲。包括语气。措辞,表情神态,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关系的地位判断……
3.离开互补的位置。
家庭治疗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特点看似是属于某个人的,实际上却是多个人一起“帮助”他维持了这样的特点。
比如说懒:一个人的懒,需要通过其他人的勤快来维持。
强势的一方和顺从的一方,不靠谱的一方和负责任的一方,犯错的一方和反复原谅的一方……都是这样的互补关系。一方停下来了,另一方就孤掌难鸣。
亲密关系之间存在这样奇妙的互动:无所谓谁对谁错,谁在帮助或者谁在伤害谁,但两个人的行为总是互相影响。你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你们关系,关系变了,对方的行为也就变了。
4.家庭生命周期。无论愿不愿意,亲密关系,每隔几年就会有一次蜕变与重生,两个人对这件事达成共识,会更容易地适应这种生命周期的转换,而不是谁有错才导致这样的。
5.去除三角化。两个人的问题永远更推荐两个人直接解决。要学会说:“这是你们两个人的事,你们自己处理”。如果发现自己总是卷入别人的问题,就要想想有没有可能我也在利用别人的事,解决自己关系中难以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