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路安
(文末附思维导图)
当代80、90后年轻父母们一定都有一个普遍的育儿理念,就是尊重孩子、平等相处、快乐教育,因为可以说我们这一代大部分人身上都多多少少带着原生家庭的隐痛,我们十分清楚我们不愿带给自己孩子的是什么。我们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新的育儿知识,我们想要做开明的父母,想要培养孩子具备各种优秀的品质,想要孩子快乐地成长。
但是,真正有了孩子后就会发现,育儿的路上充满挑战,对于如何实现这样的期望,并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会有太多的困惑、苦恼、不得要领和手足无措。我们太需要有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方法论来教给我们如何将自己模糊的育儿理念一笔一笔地勾画出来并正确实践。因此,我推荐大家读一读这本育儿界的经典之作——《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的理论基础是阿德勒心理学,它开创了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以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为底色,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通过和善与坚定的方式,帮助孩子获得内在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培养孩子的各项技能和品格。
正如书中所说,传统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为别人是“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因为我们已经要求孩子认真考虑了相关情形并要求他们运用一些基本指导原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正是“正面”这两个字的意义。
这本书不仅为我们系统地阐释了正面管教的概念和原理,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以直接用于实操的方法和工具,但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并不在方法本身,而是它对每个人脑海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的颠覆和再造。这并不容易,但为人父母,我们真的需要上这堂必修课。
01 到底什么是不良行为?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凡是孩子做出的不符合我们心理预期的行为,我们就会不自觉地认为那是不良行为。但其实这些行为中又有多少是真的“不良”呢?
《正面管教》提醒我们,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即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
比如小孩子不听劝阻反复尝试触摸电源、爬高等危险动作,是因为他缺乏这样的危险意识和知识,毕竟大人的警告尚不足以让他的大脑建立起行为与可能后果的联系;饿了、困了、累了、病了时候的哭闹、发脾气、磨人,是因为孩子缺乏正确处理身体不适的生理感受和外在情绪表达的有效技能。更不用说孩子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的自我意识萌发的叛逆期、口欲期、执拗敏感期等发展适宜性行为了。
想一想我们日常有多少次是被这样的行为激怒、烦躁或者不悦呢。然而这些其实都属于“与年龄相称”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我们应该顺应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充分理解并耐心引导。
而《正面管教》中所说的“不良行为”,是指孩子基于某种错误目的而故意做出的行为。书中划分为四类: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和自暴自弃,这背后的根本目的其实是为了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只是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面对这些不良行为,我们太习惯用惩罚、说教甚至责难和羞辱的方式去促使孩子做出改变,但你最终会发现这是徒劳甚至适得其反的。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就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为人父母,我们应该转变思维,学会“解码”并了解了孩子真正的需要,要不断在动怒的时候提醒自己停下来想一想,去倾听孩子无声的渴求,给他以鼓舞,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去消除孩子对不良行为的需要。这是我们应上的第一课。
02 “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
从字面上就能看出二者的区别。所谓“赢了”孩子就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和善而坚定地对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严厉型的父母,通常是用强权来“赢了”孩子,而就算我们不是严厉型父母,我们与孩子的相处也不可能始终一团和气。再温柔的父母也会有被孩子激怒的时候,想想我们当时的想法和做法吧。在情绪的当下,我们与孩子陷入了权力斗争,甚至有可能会冲动地对孩子实施体罚。这些都是我们在试图“赢了”孩子。
作为大人,我们高大强壮、老谋深算、操纵控制的手段也多,孩子在我们“霸权”下完全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无论从心智上还是力气上都是“斗”不过我们的。正如书中所说:“只要大人们志在必赢,就会迫使孩子成为输家。”
“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正面管教》教给我们一个营造积极合作氛围的方法——“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①表达出对孩子的理解,注意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
②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宽恕孩子的行为,只是理解他的感受。你甚至可以跟孩子讲一讲你也曾有过的类似感受或经历,加深孩子的共鸣。
③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当孩子觉得被理解了,这时他们就会愿意听你说。
④让孩子关注于接下来如何解决问题。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尽可能用启发式提问来引导孩子自己找到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因为只要给孩子机会,孩子们会比大人更善于解决问题,而孩子也更愿意遵守他们自己参与制定的解决方案。
自从学习了正面管教,我就不断地在实践“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可以说它真的有效。不过说来惭愧,有很多次与孩子僵持的时候,我依旧会产生“我就不信了,看我怎么收拾你!”这样的想法,只是每一次这个念头产生,我都会转而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管教孩子的初衷是什么,如果仅仅在意志上“赢了”孩子,却失掉了孩子的自信、自尊、对你的信任和爱,那这个“赢”又有什么意义呢。
03 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
我想我们都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我已经告诉过你一百遍了”“我说过多少次了”。结果显而易见,说一百遍是没有效的,那为什么还要说呢,似乎我们除了反复提醒、说教、斥责别无他法。
我们应该认识到,你无法强迫任何人做任何事。孩子需要的不是你强加于他的意志,而是需要他通过体验行为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你无法改变任何人,除了你自己。”因此,与其徒劳地说一百遍,不如做出行动,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与孩子定下合作的准则,然后只管和善而坚定地执行。
书中讲了一个案例,一个妈妈已经告诉过她的孩子一百遍要把玩具收好了。学习正面管教后,她转变了方式,和善地告诉孩子们,从现在起,如果他们不收拾玩具,妈妈会收,但是凡是她收起来的玩具,她会全部保管起来,直到孩子们用收拾其他玩具的行动表明他们会照料好自己的玩具。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每当玩具扔在一边,这位妈妈都只问一遍“你想把玩具收起来,还是想让我来收?”孩子们会收走他们喜欢的玩具,不在乎的玩具便陆陆续续全部被妈妈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再后来,这位妈妈告诉孩子们,她不会再提醒他们了,会直接拿走任何没收好的玩具。当孩子们向她要被收起来的玩具时,她坚持只在孩子们能连续一个星期都收好自己的玩具时,才会把玩具还给他们。孩子们就这样渐渐学会了自己照料好玩具。
在这个例子中,这位妈妈不再强迫孩子收玩具,只是决定她自己做什么、以尊重的态度预先告知孩子,并坚持说到做到,孩子便学会了承担自己的责任。
我们需要的就是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并引导孩子做出积极的行为。因此,当说教没有用的时候,不妨转变思路,从另一个角度打开突破口吧。
04 在情绪当下不适合解决问题
这一点对我的个人观念是一个很大的颠覆,因为我是一个习惯趁热打铁,在冲突的当下就一定要说清楚、掰扯明白、把问题解决的人。我从不认为,若一个矛盾没有在当下得到解决,事后还有可能旧事重提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这在我看来就是埋祸根和翻旧账,但是我忽略了在冲突当下,人的情绪所起的作用。
《正面管教》里就强调,生气的时候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生气时,人们接通的是“原始脑”,你只能做出“战”或“逃”两种选择,要么陷入权力争夺,要么就逃避问题无法沟通。在冲突的当下,任何人都无法做出理性的回应。
正如书中的比喻,我们都有一些“穴位”,孩子们知道怎么去点中。当我们被点中“穴位”,我们就转向了原始的“爬行动物脑”。我们不会像爬行动物那样“吃掉”孩子,但当我们生着气做出反应时,我们肯定是在“啃掉”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因此,在冲突的当下,没有谁能够倾听,这并不是一个能教给孩子任何建设性事情的好时机。我们需要通过“积极的暂停”,让大人和孩子在试图解决一个问题前冷静下来,重新接通大家的“理性脑”。
而这里的“暂停”,也并不是强行打断争吵让孩子去面壁、关禁闭反思或独自生闷气,这实质上是一种惩罚。
我们需要转变观念,“积极的暂停”是要帮助孩子感觉更好而不是感觉更糟,如果你看到孩子在“暂停”的时候做愉快的事情,不要咬牙切齿地认为我们是“放过了那个孩子”、“让他得逞了”,要时刻记得暂停的目的不是让他们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吃苦头,而是为了让他们尽快感觉好起来,接通理性大脑,为下一步更好地解决问题。并且,这种“暂停”不仅可以用于孩子,也可以用于我们自己。
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去尝试“积极的暂停”,首先告诉孩子“冷静期”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好处,然后和孩子一起布置“暂停区”,可以是各自的房间、游戏区、书房等,起一个像“快乐角”这样名称,然后跟孩子商量好一个使用方案和暗语,定好使用规则。最重要的是教给孩子,当大家的感觉好起来之后,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就要紧跟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做出弥补。
总之,在运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尊重、和善而坚定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积极的暂停”已经足以中断有问题的行为,仅仅是感觉好起来就足以让孩子转向更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了。当后续确实还需要解决问题和做出弥补的时候,在合适的时机与孩子一起复盘,把犯错误当做学习的好机会,给孩子正面的引导,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
可以说,“积极的暂停”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很新颖的方法,同时这个思维的转变对我们来说也并不容易,但是我非常想去尝试。在冲突的时候,尝试从权力争夺中退出来,从情绪中冷静下来,这不仅是尊重别人,更是尊重自己。
05 用非常明确的用词和期望来训练孩子
我们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经常是笼统的。正如书中说的“父母们往往只告诉孩子自己的期盼,而不愿意费事准确地说明这些期盼如何才能达到,于是双方之间往往出现很大的误区。”
比如我们总是要求孩子收拾玩具、收拾房间,但从来没有教给孩子怎样收拾。孩子可能认为把散落满地的玩具拢到一起、把房间地板上扔的袜子捡起来就是收拾了,但这距离我们的期望可差太远了,于是说教、斥责就开始了。
事实上,我们并没有明确具体地告诉孩子我们的期望,也没有用明确的用词教给孩子如何去做,却期望孩子们能够领会其意,无师自通。
比如我们要教给孩子先收拾有轮子的玩具,然后收拾小人儿玩具,再收拾动物玩具,分别放在不同的盒子里,收纳到专门的地方;先捡起扔在地上的东西,放在它本来的地方,然后把床铺被子拉展,再把书桌上散乱的书本放回书架等。孩子们并不是天然就知道所谓的“收拾”是这么做的。
用非常明确的用词和期望来训练孩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醒。我想,我们甚至还可以将这些枯燥的步骤巧妙地设计成游戏中要执行的任务,陪孩子用充满趣味的方式逐渐掌握这些日常生活技能。
06 父母修炼的几个心法
我读《正面管教》这本书受益良多,也一直在尝试实践书中的一些方法,不过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孩子就像一个小魔鬼,能很轻易地点中我们的“情绪爆发穴”。
在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也有很多次实践失败,于是会怀疑、会挫败、会沮丧。但我最终发现,没有一个方法是绝对有效并普遍适用的,因为育儿的过程就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方法奏不奏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这漫长的养育中始终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
《正面管教》教给我们几个心法:
第一,要相信并坚持。当孩子试探规则时,事情在变得好起来之前往往会变得更糟,在这个时候不要怀疑和放弃。
第二,要保持耐心。花时间训练孩子并不意味着孩子就会做到达到你满意。改善是贯穿一生的过程。
第三,要换位思考。孩子们的行为是以自己认为真实的东西为基础,而不是以事实为基础。而你想让他们做的事,不见得就是他们认为“优先重要”的事。大人需要记住,孩子总归是孩子。
第四,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当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关注15%的消极方面时,消极方面就会膨胀,而积极方面不久就会消失。你看到什么就得到什么。
如果说正面管教的方法是教父母如何管教孩子,那么这几条心法就是教父母如何修炼自己。育儿是一场修行,我们始终在路上,为人父母,我们需要上这堂必修课。
最后,用书中作者的一句话结尾吧:
“正面管教与完美无关。它不会让你变成完美的父母,也不会帮你教出一个完美的孩子,但是它能让你和孩子一同成长,并充满爱与欢乐。”
The End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