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桂花这种植物,大约是从小学音乐课上学的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开始的,之前对桂花不认识,更谈不上印象。
此后,桂花就像认识的一个人,不来往,也不常见,只是认识而已,偶尔见了也是匆匆一瞥,不曾为之驻足。直到某年中秋节,心情异常低落,矫情地认为全世界都抛弃我了,机械地往姑姑家走时,忽然闻到一股桂花香,我不由自主地循着隐隐约约的香味寻找。待找到那些星星点点的米色小花时,心情也转好了不少,忍不住采了一些夹进书里。此后,每每翻开书闻到淡淡的桂花香,总感觉那是个善解人意的女子幻化而成的。
前几年的一个秋日,好友老郭在去龙泉的路上,发给我一张橘红色的桂花图片,问我是否认识。我心里直犯嘀咕,龙泉有名的安桂不是橘色的呀,和桂花相似,想来与桂花也是有些干系的,于是上网查询,果然查出其名曰丹桂。老郭专程带我去看了一次,相较桂花的内敛恬淡,丹桂热烈而奔放,味道也馥郁了许多,老远就能闻见,难怪能引起老郭的特别关注。
许久以来,桂花常常与中秋连在一起:合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听嫦娥奔月的故事。似乎没有这样的标配,中秋就过不去似的。只是奇怪,为何吴刚伐的是桂树,而不是其它树,难道桂树真的像传说中的那样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也因为嫦娥奔月的故事,导致我错误地认为桂花只有秋季开放。其实不然,四季桂就是个特例,不然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怎么解释呢?后来知晓,王维诗中的桂花指的就是四季桂,每月都开花,也叫月月桂。
今年农历闰六月,总感觉日子较正常年份长一些。日子一长,发生的故事也就多了一些,最奇特的莫过于我和先生的相识、相知、相恋,到握紧彼此的手共同步入婚姻的殿堂。婚期定在阳历九月六日,也就是阴历七月十六,若按以往就是阴历八月十六了,正是花好月圆的良辰吉日。婚礼按我们自己的想法办的很热闹,亲朋好友的评价也很不错,婚后第二天下午,我和先生及外甥女去师院散步,忽然闻见一股桂花香,老规矩,寻味觅花,果不其然,六棵七八米高的桂花树均匀地分散在圆形花坛里。那些结成一串串的小花真是香啊,禁不住凑近端详,禁不住深嗅,即将入大学的外甥女更是用手机为我和先生记录下许多恩爱瞬间。
两三天后,外甥女上学走了,先生也启程去外省上班了,我的婚假还有几天,只好呆在家里休整。一周多后的一个下午和婆婆一起去师院散步,又走到那片桂花树下,让我意外的是花儿竟然枯萎了,禁不住有些难过,纵是再深情,又如何阻挡时光的流逝?可转念一想,纵是再无情,明年依然花会开!月缺月圆,花谢花开,本是常态啊。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偏爱素色,喜欢素食,连养的花草也不热烈,我想这并不代表不热爱生活,生活需要那么复杂吗?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素简一些不好吗?一本桂花熏染的书,一杯透着甜味的桂花茶,方能体味生活之清欢。不禁又想到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如果没有素简的心情和心态,如何听得到桂花落地的声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