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午饭,骑了辆公共自行车笃笃悠悠地上路了。我查过了,从单位到图书馆1.2公里,骑车只要6分钟。我的天哪,图书馆竟然就在我身边,可我竟然才知道。
书荒,手头没书看的难耐让人抓耳挠腮。想再在网上淘几本,淘来淘去没有合适的,想到这边有个图书馆。那还是过年的时候,单位食堂停业,我们自寻出路找吃的,找到这边有一家实惠的自助餐食店。店里有什么特色菜不记得了,我就记得坐同事车过去,我一路看窗外的风景,猛然大呼:“图书馆!”图书馆竟然在我们去吃饭的路线上,那就是说离单位不远。同事不解地说,是不远啊,本来就不远。他的言外之意,你在这工作者几年了,周边有什么标志性建筑都不知道?可我真的不知道。这家图书馆我去过很多回,包括图书馆一条走廊之隔的档案馆,可那都是我从家里出发跟着导航一路径直到达的地点。我从来没不知道原来离单位这么近,我这两点一线的生活是多么的严谨啊。幸好书荒,起了这个念头。认真看一下导航路线,我的天哪,不就在同一条街上嘛,直线距离,我这路痴都不用导航。
十月金秋,阳光不燥,正好骑着自行车笃笃悠悠当饭后消食。到了门口先把车还了,踏上台阶。最近一次到这图书馆还要追溯到三年前。三年前因工作在对面档案馆查资料,午休就是在图书馆的书堆中度过的,但在这图书馆借书还是0次,今天就要开启这1了。
图书馆没什么变化,还是那门还是那通道,只是今天无需用借阅卡扫码,长驱直入。这是敞开门迎客的姿态吧。是不是如今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无需多此一举了?二楼,仍旧是整排整排的书架,或许是借书的人少,或许是工作日,爱书人没时间来图书馆,图书馆里几乎看不到人影,电脑台前的工作人员也不知去了哪。早就知道有很多书,早就知道世界各国的都有,可是看着一排排排放整齐的书籍,还是抑制不住地激动。中国的地界“中国文学”占了图书馆的百分之九十五,只有一个角落的书架标着“亚洲文学”“欧洲文学”“美洲文学”,我就冲这个角落去了。
什么叫“挑花眼”?就是我挑了半个多小时,这本书抽出,那本书放入,最后手里依然空空如也。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想着随便借几本,反正这么近,不喜欢下次来换。然后就“随便”挑了几本。几年没有进图书馆,借书程序都不一样了,原先都是工作人员一本书一本书扫码进电脑完成借书程序,如今工作人员说“那边机器上去借吧”。于是我这乡巴佬看着字样在机器上摸索半天,不确认有没有操作成功。原本远远在位置上指挥的工作人员终于也走过了帮我确认。然后说换一台机器再试一下。最后终于完成了操作。
抱着书,再次借一辆公共自行车往回走。借书免费,骑车免费,而我收获了几本书,收获了阳光,收获了午休愉快的心情,无本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