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在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第一章向人们掲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十大原理中的第一个原理就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记得当时初读这本教材时,这个原理尤如一束光亮,照进我被日常事务蒙尘的心灵。
静心思考一下,自己每做一件事情,确实都是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着权衡取舍,都是在各种可能性之间作出选择。
比如此刻我选择写随感,便意味着放弃了家务、读书、社交、娱乐或者休闲的时间。那些放弃的东西就是我写此随感的“机会成本”。有时我会放弃做家务选择休闲和娱乐,但有时我也会选择做家务或者读书,放弃休闲和娱乐。用牺牲暂时的轻松快乐,换取较长时间的环境舒适或心灵充实。又比如有人在路上走着突然奔跑起来,那是因为天降大雨,或者是遇上了狼狗,趋利避害的本能使得他放弃了正常步速改成奔跑。
我认为,每个人在每一刻选择从事的事情,不管是出于本能、情绪、条件反射还是经过理性的考量,从根本上说,这选定的行为都是在他感觉或理智中,认为是当下最为迫切需要采取的,至少对他本人来说,接近最大物质和精神收益的事情。
如果人正如古典主义经济学典基者亚当•斯密假设的“理性人”,那么就是人在自己理性的引导下,经过权衡取舍,让他从事上述之类的事情。如果人更像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人”或者“不完全理性人”,那么当他的理性缺席,在某些属于非理性状态的时刻,是他的本能、情绪或者条件反射让他下意识地从事上述事情中的一部分。
并且,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偏好、智力、健康、知识、财富、观念、爱好与审美的不同,他们对同一事物的物质与精神的价值判断也不尽相同,并且对不同事物的物质与精神价值判断的排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同样几件事物放在甲乙丙丁等人面前,他们采取的选择和行为也可能各不相同,有时甚至是迥异。
比如,有的人专注于事业,有的人更重视家庭生活和子女培养。有的人喜欢美食,有的人爱好旅游,有的人沉迷于游戏。有的人爱好打羽毛球,有的人爱好踢足球。有的人喜欢素颜,有的人则喜欢浓妆。有的人可以忍受当前的艰苦,以换取长远的利益和发展,有的人则比较偏向于过好每一天,或者偏向于及时行乐。有的人喜欢体育竞技,有的人喜欢智力博弈。有人沉浸于物质享受,有人更爱好精神生活。更多的人则过分重视短期和当前的满足,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他们通常更在乎如何求得安稳,如何止损而不是如何追求获益。
正因为有成千上万的人类个体,有个体千姿百态的个性和偏好,有不同的人对需求不同的获取方法和可能性,所以才造就了人们丰富多彩的选择。我们不能说其中的一种选择一定不好,只要不违背自然界普遍的规则,只要不违反符合自然法的人间法律,各种选择都应该被许可被尊重。当然,那些既不伤害人的短期利益,或者对短期利益伤害可控,又能够给个人和全社会带来长期利益的选择,无疑是相对最不差的选择,也理应受到推崇和鼓励。对那些只顾短期利益,会对长期利益带来较大伤害的选择,理应受到批评和纠正,并且依靠良好的制度对其进行约束。
国家各种政策的制定,也是在权衡取舍中进行选择。由千千万万的人组成的社会的活动就像做蛋糕,有些政策仅仅有利于蛋糕的均分,但是却牺牲了效率;有些政策则偏向于做大蛋糕,提高效率,最后使每个人分到的每份蛋糕变大,但是贡献和担责大的人会分到更多的蛋糕,于是就打破了表面上的平等。
反过来,个人的选择也极大地受到国家政策和制订的规则的影响。如果政策和制度缺乏对人的付出和贡献的物质激励,缺乏对私人产权的保护,缺乏对有长远收益行为的引导,没有稳定人们对于未来的良好预期,并且实行类似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那么对于一些比较重视物质,轻视精神收益的人来说,他们的工作和行动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干多干少一个样,他们为什么还要付出比他人更加辛勤的劳动?为什么还要甘冒更大的风险?如果走形式和喊口号可以获取物质收益,那么对于灵魂空洞,不太关注心灵丰富和精神收益的人来说,他们为什么还要去开拓创新?他们为什么还要整天埋头苦干?
除此之外,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也都有少数思想者和精神上的杰出者,他们的权衡取舍更多地是考量自己的精神收益而不是物质收益。所以他们的选择也更多地听从天道、科学和真知的声音,他们思想和行动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在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同时,给社会创造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给世界带来更多的价值。
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