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带着外甥要来玩三天,一大早,我准备好了早饭等着她们,虽然没怎么睡醒,因为刚培训完晚上贪恋玩手机久了一点,十一点多才睡觉,其实人如果闲下来没计划安排的时候,很容易迷茫不知道该干什么,也很容易打乱生物钟,晚睡晚起,不按点吃饭,好在从放假至今每天都有事情要做。
打算带她们去看电影,这个是放假之前就答应老大的,这次正好带着大姐她们一起,上午最早场9:35有《抓娃娃》,沈腾、马丽的片子,追了好多部,那就首选了这个电影,吃过饭开车我们就到了影院,后悔今天穿了短裤,影院的冷气简直冻的不行,影片主要讲述了,西虹市的一对土豪夫妻,为了把娇生惯养的小儿子培养成优秀的接班人,长期假装贫困,对其进行苦难教育的故事,这部片子是在青岛拍摄的,很多熟悉的场景,比如国信体育场、八大关风景区等,但抛开这个不谈,里面沈马夫妇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值得深究的看点。
《抓娃娃》的故事,源于《西虹市首富》被删改之前的剧本——《资本接班人》。这也是为什么《抓娃娃》最初的名字会是《接班人计划》。片名定为“抓娃娃”,主要有以下两层意思:其一,中国家庭常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马成钢决定从小培养马继业。其二,“抓娃娃”也指一种娱乐项目。即在娃娃机上,用夹子把瞄准的娃娃从一堆娃娃中抓取出来,一次抓不出来,还可以发挥“钞能力”,抓到满意为止,那沈马夫妇在教育马继业成才的过程中,那可是花了“大价钱”。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马继业为了给爸爸买鞋子的桥段一开始让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是应该接受一点苦的教育,至少他有心攒钱去给父亲买鞋子这一点,还算是比较成功的孝顺教育;在超市里,面对打开的钱匣子,他没有为之所动的情节,也让我觉得,孩子就应该懂的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就这么一处破烂到不行的住处背后,却隐藏了一个巨大的“教育地下室”,给他聘请的李老师是他的“奶奶”,他的邻居、马路上偶遇的外国人等都是请来的语文组或者英语组的老师,可谓生活中处处是“课堂”,买菜要算账、砍柴要算账、买肉要算账,表面上看,他们的行为充满了笑料,但讽刺的是,结局还是反转了,没有参加高考的结果又无疑证明了,没苦硬吃、自我感动式的教育,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的,小时候被“糊弄”的那一套,在他即将成年的时候,很容易就被识破了,因为他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会敏感,会多疑,甚至是最后的反抗。教育到底是什么?不我不否认在小时候之前他的成长之路都被教育的很好,至少比起娇生惯养的大胖墩强百倍,那么到了青春期之后的孩子,又该用什么方式教育呢?
在影院,演到马继业捡瓶子被同学嘲笑的部分时我问老大一个问题“如果是你,对于同学们这样的嘲讽,你内心受的了吗?”,老大的成长过程中的确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孩子的世界本应纯真无邪,但嘲笑和排挤却像一把无形的刀,深深地刺痛了他们的心。这样的经历,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那么,真正的“穷养”应该是怎样的?是物质上的节制,还是精神上的富足?是让孩子学会独立,还是让他们承受不必要的自尊伤害?如果让我选,我不忍心,也不狠心让孩子去遭受这些,毕竟作为大人,我也会很难接受。
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许多为孩子规划未来的场景。他们以自己的经验和期望为出发点,为孩子制定了一系列的人生规划-考清北,但问题是,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兴趣和追求。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强加给他们一个“完美”但未必适合的人生轨迹?
我了解孩子吗?我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指导呢?很难解的问题。
《抓娃娃》是闫非和彭大魔联合导演的第四部电影。从《夏洛特烦恼》中的冬梅,到《西虹市首富》中的夏竹、《神笔马亮》中的秋霞,再到这部影片中的春兰。闫、彭两人,也算是完成了“四季女主”的闭环,而这些女主最初的人选都是马丽。
未来的人生我也是新手,不知道到底怎么走才是对,那么就从改变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上做起吧。
1.倾听与沟通:与孩子建立开放、坦诚的沟通渠道,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2.尊重与理解: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在与孩子交流时,尽量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3.引导与支持:在孩子需要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勇气。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4. 共同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父母和伙伴。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努力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心理学上说,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嗯,也是一个很难的过程。最后马继业如愿考上了体育院校,捡了一堆瓶子抱着边跑边乐的场景,真是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