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平安吗?
(Is Peace in Your Awareness?)
行动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内在的状态。如果你内心是平安的,你自然会知道什麽是最有爱心的反应,可能是挺身相助,可能是什麽也不做
学员:从某种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是说,像从《吠陀经》到不二论那种长青哲学的心理学──企图避免具体行为,是不是反而把它当真了?
肯恩:绝对是的。
学员:例如,叔本华说,当我们看到陌生人有危险,比方有人想跳河自杀,我们会不假思索丶完全不顾自身安危,立刻上前去阻止那人。叔本华说这是藉由帮助他人,认出自己的一体性。因此,我们在世间的助人行动其实不就是一体性的展现吗?
肯恩:我先说明我同意之处,再说我不同意的地方,但也可能你我想法并无不同。
当你冲上去阻止那人往下跳时,唯一重要的,是你行动时心灵的平安。我们想法可能相左之处,在於我认为冲上去帮忙丶阻止那人跳河的举动本身,并不重要,并不能证明或教人什麽;真正重要的是内在的平安。如果在那种爱与平安中,你感觉到某种内在的指引或冲动,要你冲上去制止那人往下跳,那就是你该采取的行动。但我认为,重要的不是你见到我做了什麽(比方说,我正上前阻止那人往下跳),也就是说,行为本身根本不是重点。我们该关注的是那种爱的体验,也就是一体性。出於爱的体验,我会听见那人在求助,虽然换作一个礼拜之後,我的反应也许不同,但就在那一刻,对那一声呼救,我最有爱心的反应,就是冲上前去,以身体的行动阻止那人跳河。
学员:所以,你反而是在说有指引时,具体行动就变得很重要。
肯恩:喔,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不认为具体行为很重要,唯一重要的是:我的行动出自於内在非二元性的爱。从那爱中,我可能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远远好过「思索」,因为思考属於小我),直接冲上前去救他,阻止他跳河。
学员:这有别於假的同理心。
肯恩:是的。所以,重点不在「这人有危险,我要去救他」的行为,而是我内在那爱的一体性会透过我挺身而出的形式,自然流露。
詹姆士,请说。
学员:只是想就前面跳河的例子再澄清一下。内在的平安并不一定会指引你去救人。
肯恩:是的,所以我刚才说行动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内在的状态。如果你内心是平安的,你自然会知道什麽是最有爱心的反应,可能是挺身相助,可能是什麽也不做,也可能是冲上前把他推下去。任何行为都不是我们能判断的。提姆,你这麽觉得吗?
学员:有可能。
肯恩:是有可能。不论出於何种原因,也许他跳河的举动就是他的救赎所需,不管原因是什麽;而你就在帮他达成。我可没有鼓励你们这样做的意思。
但是如果你将任何反应排除在外的话,就是认同了无明法则的第一条:幻相有程度之别。你认定某些举动你绝对不做,因为「老天,那太没爱心了!」你常会听到奇迹学员说他们绝不做这个丶不做那个;绝不找律师丶绝不看医生丶绝不节食丶绝不运动丶绝不吃药丶绝不进入性关系(或只有性关系)丶绝不去赚钱…等等,好像不同的行为真有什麽差别一样,而不知道自己正一头栽进小我「无明法则第一条」的圈套,误以为幻相有程度之别。
其实重要的是「目的」,是你的行为出自爱,还是恐惧?如果内涵是爱,则你的所言所行都会富有爱心,在那情况下,你有可能什麽都不做,也可能只做某些事,或什麽都做。
耶稣给过海伦一个讯息,说:「不要问我该对你的弟兄说什麽。」别问我该对弟兄说什麽,虽然有些话显然很高贵丶神圣。「耶稣,这人需要帮助,我该对他说什麽?」耶稣没有告诉海伦该说什麽,而是回答她:「你该请我帮你,用平安而不评判的眼光去看。」换句话说,不论你说什麽,在你知道该说什麽之前,重要的是拿掉你的评判。一旦去除了评判这个障碍,那麽不论你说什麽,自然都会有帮助,因为你的话是来自那「无分裂」之处,因为你已离开小我,与耶稣结合了。由此结合而生的爱,会自动地透过你,化为言语丶化为行动。
而且,我今天会说什麽,可能也和明天不同,我若是个治疗师,我两点钟对你说的话可能也和四点钟对另一位患者所说的,完全相反。因为形式既无关紧要,如何呈现就可能大异其趣。这一点说明了,为什麽上主之师的第二个特质是真诚。文中用「一致性」来描述真诚──你的言行与思想一致。你的念头若是出於爱,那麽所言所行也会一致。爱也许引导我今天对你这样说,会对你有帮助,而四丶五个月後,甚至五分钟之後,我可能对你说完全相反的话。
过去,我曾对人说了某些话,帮上他们的忙,那是针对具体情况所说的。但他们马上用同样的话去劝别人该怎麽做。他们是好意,形式上也没错。但是出於爱的内涵而对某人所说的话,在形式上可能对另一人完全无益,因为人们总是混淆了形式与内涵。形式与内涵之别,是《课程》非常关键的主题。所以耶稣
谈到特殊关系时,说特殊关系代表着形式打败了内涵。这也是所有宗教共同的问题,「形式压倒内涵」造成的结果就是,宗教里有神圣的言语丶神圣的仪式丶神圣的人丶神圣的物品丶处所丶风俗丶制服,一堆神圣的东西,因为人人都害怕内涵,而且内涵不具任何形式。但若你能体会到内涵,那麽形式自然会是温柔丶慈善而充满爱的,虽然外表上可能不一致,但就内涵而言毫无违背。
请记住,这是一部关於内涵而非形式的课程,所以耶稣说这是一部着眼於「因」而非「果」的课程。果是外在的,也就是形相世界的一切,而因属於心灵层次。这是一部着眼於因丶而非果的课程,并非教人如何改变行为。所以有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不要企图改变世界,而要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不管就个人或集体层次而言,你若努力去改变世界,便是把世界当真了,等於为小我的目的效劳,把你困在失心状态之中。心灵中没有具体行为,行为的场域只在身体与世界之中,而我们一天不脱离失心状态,小我就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