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 令尹子文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名宰相,三次上台,不喜,三次下台,不愠。自己所做的事情,一定详详细细告诉后面接任的人该怎么办。
- 这里是说令尹子文对国家的尽忠负责。对来接任的人,看成是工作的接班人。他这种态度,在表面上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在外面做事的人,对这些要牢记,这是对国家尽忠,对自己尽职。在一个团体,就为团体尽忠,不为私事。
- 子张又问到像令尹子文这样的做法,他的学问修养,有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说,“仁”是什么他还不知道,他怎么能算得“仁”者?他只是忠臣,仁还不够。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 齐国是鲁国的邻邦,当时有一大臣崔杼叛乱,杀掉了齐国君王庄公。陈文子也是齐国的大夫,和崔子是同事,地位相当。对崔子的叛变看不下去,把自己的偌大财产都丢掉不要,逃离了齐国。又流浪到别的国家。春秋战国时,每个国家都很乱,到别的国家一看,“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他说,这个国家的大臣们,也都是混蛋,和齐国的崔子一样,都不是好东西。“违之”,因此又走。周游列国,到处走。
- 子张就问孔子,老师,像陈文子这个人,你看,了不起吧?“子曰:清矣。”孔子说,好!很清高。子张又问陈文子这个人够不够得上“仁”的程度?孔子就说,他对仁的观念都还没有,怎么可能达到“仁”的修养?
- 清高的人往往比较自私,只顾自己,不能算是忠臣。否则,为什么自己国家有难,弃而不救,到处乱走?这里看不惯,那里看不惯,难道国家太平了,就非要你来住吗?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季文子姓姬季孙氏,名行父,谥文,是鲁国的大夫。做事情过分地小心,过分地仔细。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思完又思。
- 孔子认为他想得太多。做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